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研究
    米红,贾宁
    人口研究    2016, 40 (1): 22-37.  
    摘要7675)      PDF (825KB)(3566)    收藏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
    杨菊华,何炤华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6-51.  
    摘要1815)      PDF (807KB)(5795)    收藏
    家庭变迁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现象。在过去30 多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要素共同作用于家庭结构、关系、功能和价值取向。家庭规模变小、代数变少,主要家庭模式趋于稳定,但家庭形式更为多样,家庭关系既亲密又疏离,部分家庭功能社会化,婚姻家庭观念发生改变。尽管如此,基于深厚传统的中国家庭仍有很强的抗逆力,加上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形式对亲代和子代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生、养、教化功能仍多由家庭承担。不过,子女数量的持续偏少,子代社会和地域流动的久盛不衰,婚姻观念的不断变迁,都会进一步改变家庭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并给政府和家庭带来严峻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
    杨涵墨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04-116.  
    摘要4194)      PDF (1246KB)(2922)    收藏
    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老年人比重高于城镇。 相比于2010 年,2020 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老年人丧偶比重有所下降,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丧偶比重相对较高;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在经济上独立性更强、压力更小;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自评不健康、独居老年人生活更依靠政府托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辜胜阻,郑超,曹誉波
    人口研究    2014, 38 (4): 19-26.  
    摘要1646)      PDF (102KB)(2419)    收藏
    发展更多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是我国均衡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讨论发展中小城市的战略意义与对策,认为发展中小城市能有效破解“半城镇化”难题,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助于实现农民工的就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当前发展中小城市,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要把中小城市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提升中小城市对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实现就地城镇化;又要创新公共私营合作机制,解决中小城市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并构建多渠道的房屋供给体系,实现落户中小城市居民的“安居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
    5. 中国妇女未婚先孕的模式与影响因素
    李丁,田思钰
    人口研究    2017, 41 (3): 87-100.  
    摘要501)      PDF (1142KB)(1959)    收藏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 2013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 20% ~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 发生率会更高; 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 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婚先孕几率越高; 婚前流动经历对农业户籍、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妇女发生未婚先孕的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陆万军 张彬斌)
    陆万军,张彬斌
    人口研究    2016, 40 (4): 21-34.  
    摘要1064)      PDF (221KB)(3323)    收藏

    文章利用双差分策略评估了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农村地区为参照组,一胎化政策使在计生政策之后出生的城镇女性平均多接受了0.71年教育;以少数民族为参照组,生育政策使受干预队列中女性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45年,生育政策对性别教育平等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随着女性相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市场中性别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没有显著变化,市场中性别歧视程度没有显著下降。同时,以家务分工态度和婚姻独立态度衡量的性别观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于市场歧视程度和社会性别观念没有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全面放开二孩,在未来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强化就业平等,利用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性别平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
    吕利丹, 梅自颖, 李睿, 李姝, 阎芳, 王旭,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24, 48 (1): 103-117.  
    摘要817)      PDF (14931KB)(108)    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思考
    辜胜阻,孙祥栋,刘江日
    人口研究    2013, 37 (3): 3-10.  
    摘要1882)      PDF (570KB)(1898)    收藏
    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背景下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目前我国"双转移"的现状,进一步指出"双转移"是培育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降低农民工大规模异地转移所带来的过高代价、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双转移"是市场机制下产业和劳动力的理性选择,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促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的有机结合,以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回流,以劳动力回流促进产业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双转移"的五个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近10年来的生育水平与趋势
    陈卫,段媛媛
    人口研究    2019, 43 (1): 3-17.  
    摘要792)      PDF (4629KB)(1096)    收藏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内在总和生育率和队列生育率的估计和对比,分析中国近10年来的生育水平及变化趋势。估计结果表明,10年间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内在总和生育率的均值分别为1.65、 1.67、1.74。这3个指标逐步消除影响生育率的进度效应,从而使测量结果不断接近实际生育水平。同时,35岁以上队列妇女的累计或终身生育率均高于1.6。文章认为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基本处于1.6以上,全面两孩政策又进一步显著提升了生育水平。另外,分孩次结果显示,近年来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下降主要反映了妇女婚育年龄推迟的进度效应;二孩总和生育率的上升则很大程度上是全面两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
    宋健
    人口研究    2005, 29 (2): 16-24.  
    摘要2056)      PDF (140KB)(5489)    收藏
    近几十年来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成为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的一代特殊人口与一类特别家庭。对二者界定的不同标准造成了对其规模估计的分歧和深入研究的困难。根据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估算出我国现有独生子女数量约为 90 0 0万 ,其中城市独生子女的数量远远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之间彼此婚配 ,有可能会形成广受关注的“四二一”家庭。研究显示 ,大城市中独生子女间的婚配概率似乎更高一些 ,但对于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严格意义的“四二一”家庭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 ,其大规模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对“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户”的关注 ,主要来源于对“独生子女”养老能力的质疑和对“独生子女户”养老需求获取满足的前景的担忧。国家目前正在通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措施帮助“独生子女户”逐步消除后顾之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3)
    11. 当代中国婚姻的形成与解体:趋势与国际比较
    於嘉,赵晓航,谢宇
    人口研究    2020, 44 (5): 3-18.  
    摘要709)      PDF (2098KB)(640)    收藏
    中国家庭近年来经历了迅速的变迁,尤其体现在婚姻的形成与解体上。利用人口普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婚姻行为的变化趋势,并阐明不同测量指标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此外,将中国居民的婚姻行为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初婚年龄与不婚率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人们仍较早、较普遍进入婚姻。通过分析成因及与国际比较,认为中国居民将持续推迟初婚年龄,不婚也将更为普遍。中国粗离婚率在近年来不断攀升,但队列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离婚风险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很低。在传统养育观念占主导的情况下,中国居民在短期内仍将维持较高的婚姻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与空巢老年群体基本特征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人口研究    2023, 47 (1): 58-71.  
    摘要2429)      PDF (12724KB)(662)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增加了老年人居住状况项目,有助于直接精准地识别空巢老人。根据2000、2010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和空巢老人基本特征,结果发现,近20年城乡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不断提高;近10年各省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均有所提升;2020年空巢老人规模近1.5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达772万人;高龄、女性老年人面临更加严峻的独居空巢形势;独居空巢老人近七成处于丧偶状态,近一成仍未婚;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为家庭赡养、社会保障和劳动收入;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小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独居空巢老人中接受保姆照料的比例较低,即使失能也仅不到两成接受保姆照料。应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空巢尤其是高龄空巢问题应对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从离散到聚合: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
    扈新强, 赵玉峰
    人口研究    2021, 45 (4): 69-84.  
    摘要727)      PDF (7252KB)(521)    收藏
    通过分析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从流动模式、过程和结果3个方面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按照家庭化程度将流动人口家庭划分为离散型家庭和聚合型家庭。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呈现出从离散化向聚合化演进的趋势;流动模式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呈现以家庭式流动为主的特征;流动过程遵循“夫妻一方先行”“夫妻共同先行”“其他成员先行”3种流动序列以及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为主的“分”“合”路径;流动结果整体呈现出“聚合多、离散少”的家庭化状态。深入考察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有助于把握流动人口家庭基本状况,为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目标实现提供参考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
    沈思,简小琴,徐世英
    人口研究    2019, 43 (6): 64-74.  
    摘要408)      PDF (648KB)(614)    收藏
    当前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如何?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通过与“六普”数据呈现的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状况进行比较,文章分析得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少数民族全部人口的总体水平,但各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状况差异较大;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通婚圈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率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男性;提升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对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族际通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健康促进与网络拓展
    杨凡, 黄映娇, 王富百慧
    人口研究    2021, 45 (3): 97-113.  
    摘要701)      PDF (1458KB)(403)    收藏
    以积极老龄化理论和健康需求模型为研究框架,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主客观健康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健康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体育锻炼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在城乡老年人间存在差异,同时也受年龄和婚姻状况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证实了体育锻炼给老年人带来的积极社会效应,为推动体育与养老融合发展,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中国的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妇女终身不孕水平究竟有多高?
    翟振武,刘雯莉
    人口研究    2020, 44 (2): 3-17.  
    摘要807)      PDF (1387KB)(1784)    收藏
    “中国不孕率高达15%”的说法流传已久, 并被视作是对生育率的威胁之一。然而,当前不孕的定义和测量标准因研究领域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使得不同定义下的不孕率也有很大差别,这一数值很可能是基于临床医学或流行病学定义而计算得出,并不意味着有15%的妇女终身无能力生育。从终身生育行为的角度出发,利用历次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40~64岁妇女中无活产子女者的比例,结果表明,多年来中国40岁及以上妇女中无活产子女者和不孕者的比例始终很低,真正因生育障碍而终身不孕不育者的比例远未达到15%的水平,中国仍旧是一个女性基本普遍生育的国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老年人消费结构及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
    杨凡,潘越,黄映娇
    人口研究    2020, 44 (5): 60-79.  
    摘要1043)      PDF (1125KB)(656)    收藏
    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老年人在消费群体中的比重快速增加,成为日益重要的消费人群。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以科特勒消费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老年人消费结构的类型进行划分和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进行研究,并考虑不同群体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老年人的消费类型趋向多样化,并没有表现出阻碍消费升级的情况;老年人要实现从基本型向发展型消费结构的升级,受到需求要素的驱动和资源要素的影响,还需要社会网络、技术等信息渠道要素的支持;影响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存在城乡、年龄和收入水平的异质性,促进老年人消费升级需要分类精准施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演进、问题与展望
    童玉芬
    人口研究    2012, 36 (5): 28-36.  
    摘要1898)      PDF (647KB)(2814)    收藏
    在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人口承载力的争论、质疑甚至否定。文章分析了人口承载力演变的过程和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认为目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由于人口承载力研究理论假设的局限,从而导致了人口承载力的定量模型难以得到实证检验;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导致承载力结果难以精确测定;受到研究范式的局限,由概念的不精确和歧义导致了可操作性差。最后指出,人口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这些困难而作为放弃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借口;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摆脱生物承载力的研究模式,从一种固定不变的环境和不变的生活模式等解脱出来,从动态的变化的角度来研究人口承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19. 互助与合作: 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
    刘妮娜
    人口研究    2017, 41 (4): 72-81.  
    摘要396)      PDF (534KB)(2454)    收藏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将“自助—互助” ( 守望相助) 理念寓于社会养老之中,把老年 人力资源组织动员起来作为主要服务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它与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照料弱化以及激增的老年人无人照料难题相适应,与中国农村传统乡土本色 和现代转型相协调,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不少 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发展互助形式的养老,形成一些可复制经验。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应该 以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为目标,以“自助—互助”的理念与行动为核心,有效利用农村老年人力资 源,在发达农村与欠发达农村差异化发展中,解决好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20. 2015 ~ 2100 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
    翟振武,陈佳鞠,李龙
    人口研究    2017, 41 (4): 60-71.  
    摘要896)      PDF (972KB)(2455)    收藏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未来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 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依托 201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 2015 ~2100 年的人 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于 2029 年左右迎来峰值,此 后将步入负增长时期,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不断老化;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处于持续缩减之中,劳 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1 世纪前半叶将快速下降、后半叶则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 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 攀升,于 2053 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逐年下降,老龄化程度在 21 世纪前半叶将快速提升,但到 了 21 世纪后半叶,老龄化进程将逐渐放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21.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
    李爱民
    人口研究    2013, 37 (4): 80-91.  
    摘要1932)      PDF (902KB)(3197)    收藏
    基于全国第六次普查数据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和288个地级以上城市半城镇化特点、形成机制以及解决路径。研究表明:全国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半城镇化现象,且高常住人口城镇化往往伴随高半城镇化和低户籍人口城镇化。半城镇化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加重的趋势,华南地区半城镇化程度最高,东北、西南最低。东部地区以高、中度半城镇化为主,中部地区以中、低半城镇化为主,西部地区以低、中度半城镇化为主。随着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半城镇化程度由轻向重转变。省会以上城市中,半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广州、乌鲁木齐。非省会城市中,半城镇化程度最高的是深圳,其次是东莞。半城镇化最低、户籍人口城镇化最高的地级市为伊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7)
    22. 从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现代人口转变及其启示
    刘爽,卫银霞,任慧
    人口研究    2012, 36 (1): 15-24.  
    摘要2471)      PDF (387KB)(3481)    收藏
    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30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对“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质疑
    刘岚
    人口研究    2002, 26 (2): 70-72.  
    摘要1187)      PDF (93KB)(3716)    收藏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灵活就业人员对医保政策的回应性研究——基于十一个城市的调查分析
    王虎峰
    人口研究    2009, 33 (3): 89-98.  
    摘要1030)      PDF (262KB)(1798)    收藏
    本文利用2005年4~8月进行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情况的调查"所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月家庭人均收入和户籍是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最重要的两项因素。文章还比较了参加医疗保险和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两类灵活就业人员对医保政策的回应性,发现他们异地转移参保关系比较困难,并存在一些小企业"搭便车"让职工个人以灵活就业名义参保的问题,文末提出了改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
    孙鹃娟
    人口研究    2017, 41 (1): 34-45.  
    摘要511)      PDF (200KB)(2264)    收藏
    根据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文章对中国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代际经济支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影响老年人收入的因素。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是农村老年人的4.5倍。老年人家庭中的经济资源以“向上”净转移为主体,但城市老年人的“向下”转移比例和程度较高。老年人收入水平不但与先赋条件有重要关系,其生命历程中累积起来的多个社会因素也对晚年的收入产生影响,某些先赋因素与社会累积因素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方向对于城市和农村老年人而言却有很大差别。文章提出提高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而非提倡家庭加大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度才是真正保障老年人在经济上老有所养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6. 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
    於嘉,谢宇
    人口研究    2014, 38 (1): 18-29.  
    摘要1521)      PDF (307KB)(2517)    收藏
    文章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追踪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有着显著地负面影响。每生育一个子女会造成女性工资率下降约7%,且这一负面影响随着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而变大。除此之外,女性的人力资本、工作特征和家庭因素均不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生育带来的负效应。同时,文章还进一步探讨“生育代价”在不同的女性群体间的差别。结果表明,生育对工资率的负面影响在高教育程度、从事管理与职业技术工作和在国有部门工作这三类女性群体中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分析生育对女性工资率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女性群体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对我国性别不平等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27. 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人口研究    2023, 47 (6): 91-106.  
    摘要328)      PDF (1325KB)(119)    收藏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 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居住证积分制:户籍改革的又一个“补丁”?——上海居住证积分制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
    谢宝富
    人口研究    2014, 38 (1): 90-97.  
    摘要1808)      PDF (197KB)(2690)    收藏
    居住证积分制具有变条件管理为积分管理、积分标准多元化且动态可控、公共服务梯级化、突出能力和贡献导向、重视本地利益、促人向上等特点,但也存在忽视低收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以效率手段解决公平问题、关键性服务可能虚化、难防造假寻租等不足。完善该制度,需改居住证为居住卡,使其成为流动人口消费“一卡通”,降低申办条件,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但在公租房、子女教育等关键服务上应设立合理门槛; 拿出适当指标,分给积分未达标但合法居住及就业的流动人口,让其享受与积分达标者相同待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妥善解决低收入流动人口属地化服务问题。由于户籍所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完善该制度还需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相配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新特征及影响机制
    杨雪,魏洪英
    人口研究    2017, 41 (5): 63-73.  
    摘要453)      PDF (155KB)(906)    收藏
          文章根据 2015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进行分析发现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经济特征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并使得这一群体内部出现了分化的新特征研究表明: 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普遍增强个体留城意愿的同时以大学专科学历为界限高学历者呈现出更加强烈的居留意愿收入水平的增加显著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居留意愿6000 元收入水平为分界点表现为高收入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远大于中低收入者在追加了住房支出变量后发现伴随着住房支出的增加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但同时又对高收入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0.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杜鹏,翟振武,陈卫
    人口研究    2005, 29 (6): 92-95.  
    摘要4313)      PDF (77KB)(12265)    收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本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是否会一直增长下去?中国人口老龄化到底会达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未来百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人口未来100年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数据。1数据与预测方案本预测以2000年普查得到的总人口和分年龄的人口结构为基础,并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整主要是根据小学生分年龄性别的在校人数的统计数据,估计得出五普的0~9岁调增了2984万,其中男性1369万,女性1615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8)
    31. 人口分布、增长极与世界级城市群孵化——基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
    尹德挺,史毅
    人口研究    2016, 40 (6): 87-98.  
    摘要472)      PDF (423KB)(1471)    收藏
    基于城市群理论的演变过程,文章从空间视角出发,利用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城市群人口发展的协调问题,讨论了典型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对新兴城市群孵化的借鉴价值。在明确区分城市群"核心区域"和"核心城区"概念的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等方法,对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空间规模、分布、结构以及产业空间协作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典型世界级城市群的孵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核心城区人口占比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由单核向多极转变的趋势;人口空间结构兼具聚集和分散的双重特性;核心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城市群的空间协作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研究
    张文娟,纪竞垚
    人口研究    2018, 42 (2): 70-83.  
    摘要362)      PDF (1075KB)(711)    收藏
    文章基于 2014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探讨了我国老年人养老规划安排的现状特点揭示了老年人群养老规划行为的内部异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普遍缺乏对老年期的养老规划和准备在少数进行过规划和准备的人群中现金储蓄仍是其最主要的经济准备手但城乡老年人群的养老规划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投资理财和土地流转各有所侧重研究还发现不同出生队列不同特征以及身处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老年人的养老规划也存在明显差别东部地区城市生队列较晚的老年人更可能提前做出养老规划老年人养老规划行为的内部差异与其所经历的社会情境有关而这些社会情境与老年人个体特征个体能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规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3. 中国人口与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宋书杰, 陆旸
    人口研究    2020, 44 (6): 114-125.  
    摘要679)      PDF (571KB)(521)    收藏
    生育率、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从现有中国人口学相关研究中不难发现,人口学的观点和趋势判断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该领域最初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人口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此后,学者们逐渐发现人口结构而非人口总量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其中人口红利又与人口转型、生育率变化,甚至独生子女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随着经济学家开始将人口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近些年还出现了人口与宏观经济和金融问题的交叉研究成果。为此,将人口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按不同认识阶段进行归纳和述评,并给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郭志刚
    人口研究    2008, 32 (4): 1-12.  
    摘要1937)      PDF (1730KB)(2121)    收藏
    中国已经达到低生育水平,但对真实生育率却一直迷茫,人口规划与宣传口径与实际调查统计长期严重脱节。为了推进低生育水平研究,文章综述了低生育率类型的划分口径,并对若干生育率或出生漏报率的估计从方法上做了简要评论。借鉴国外低生育因素模型,文章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发现:推迟生育对总和生育率具有显著压抑作用;而子女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影响方式已经从多生转向性别导向的人工流产,因而也会显著降低生育率。文章还通过示意性测算表明,在低生育率研究中忽视其他抑制因素便会导致夸大出生漏报对生育率的影响。此外,文章还对近年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乃至全国生育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9)
    35.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
    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17.  
    摘要7974)      PDF (723KB)(11594)    收藏
    自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妇女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引发了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热烈讨论。文章利用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人口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的规模,并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估算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进而测算年度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动。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新符合政策条件的目标人群规模较大,且妇女生育二胎的意愿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在政策变动后急剧增加,出生人口峰值达到4995 万,妇女时期生育水平峰值达到4. 5 左右。但是,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明显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1)
    36. 中国老年人虚弱变化轨迹及其分化:基于虚弱指数的考察
    巫锡炜,刘慧
    人口研究    2019, 43 (4): 70-84.  
    摘要342)      PDF (533KB)(518)    收藏
    虚弱指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老年人的健康和虚弱变化速度,以刻画老化引起的虚弱程度的动态过程。基于生命历程视角,文章强调从队列内认识和理解虚弱轨迹变化的意义,认为一个合适的理解队列内虚弱指数变化轨迹模式的框架应当满足3个重要属性:随机变异、轨迹分化与累积劣势。进一步,将此3个重要属性整合到增长曲线模型中,赋予参数具体含义,运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加以考察。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虚弱程度随着年龄推移加速上升,但这种加速上升态势在超高龄老年人中消失了;中国老年人虚弱变化轨迹存在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背后隐含着累积劣势机制,不过,其主要体现为组内而非组间累积劣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中国女性劳动供给中的“母职惩罚”
    杨凡, 何雨辰
    人口研究    2022, 46 (5): 63-77.  
    摘要920)      PDF (1268KB)(571)    收藏
    利用 2010~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事件分析的方法,探究中国女性生育前后劳动供给状况的动态变化轨迹。 研究发现,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都在其生育一孩当年明显下降,持续至孩子 4 岁才逐渐回升。 分阶段来看,生育一孩后 0~3 年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均显著下降;而生育一孩 4 年后和生育前无显著区别。 相比之下,生育对男性的劳动供给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随孩次边际递减。 受教育程度较高和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劳动供给损失更小。 研究结论可以帮助理解中国女性面临的“母职惩罚”程度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为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家庭实现生育意愿的政策设计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1990~2020年中国的婚育推迟: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
    张现苓, 盛亦男
    人口研究    2023, 47 (5): 88-101.  
    摘要692)      PDF (1695KB)(721)    收藏
    基于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不同人群婚育推迟的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提高,初婚推迟在城乡普遍发生但并不同步,2000~2010年城市初婚推迟快于农村,2010~2020年农村初婚推迟加快,导致城乡差距先拉大后缩小;受教育程度提高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其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在推迟男女两性初婚时间的同时,降低了男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曲线的峰值向右向下移动,城市育龄妇女生育峰值年龄推迟更快;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断提高,2000~2010年生育推迟速度快于2010~2020年;各孩次平均生育年龄均不断推迟,其中,一孩和二孩生育推迟更明显;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状况的初步统计与分析
    江桥
    人口研究    1986, 10 (1): 50-54.  
    摘要1071)      PDF (2405KB)(1675)    收藏
    <正>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人口记载最早的国家。当时的统治者主要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税收管理的角度从事人口记录的。在统计时,除了人口的数量外,对于其他各项人口指标很少涉及。由于缺乏统计资料,现在除人口数量外,已无法对我国古代其他各项人口指标进行系统地研讨。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族谱或家谱,就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部分人口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便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清代皇族的族谱,对清前期从努尔哈赤至乾隆辈宗室人口的各项指标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统计与初步的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40. 对印度人口高出生率的浅析
    邵宁
    人口研究    1981, 5 (2): 46-50.  
    摘要1400)      PDF (2506KB)(1988)    收藏
    <正>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印度的人口问题更受到世界的重视。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面积为295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面积的2.4%。根据美国人口情报社编制的《1980年世界人口资料表》,1980年年中,印度人口已达67,62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5%。从人口总数来看,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国。印度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比它在世界上所占面积的比重大五倍半,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是这种情况。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6人。印度人口中男多于女,根据1971年人口普查资料,男女之比为1000:9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