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
    杨涵墨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04-116.  
    摘要4194)      PDF (1246KB)(2922)    收藏
    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老年人比重高于城镇。 相比于2010 年,2020 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老年人丧偶比重有所下降,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丧偶比重相对较高;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在经济上独立性更强、压力更小;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自评不健康、独居老年人生活更依靠政府托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90~2020年中国的婚育推迟: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
    张现苓, 盛亦男
    人口研究    2023, 47 (5): 88-101.  
    摘要693)      PDF (1695KB)(722)    收藏
    基于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不同人群婚育推迟的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提高,初婚推迟在城乡普遍发生但并不同步,2000~2010年城市初婚推迟快于农村,2010~2020年农村初婚推迟加快,导致城乡差距先拉大后缩小;受教育程度提高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其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在推迟男女两性初婚时间的同时,降低了男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曲线的峰值向右向下移动,城市育龄妇女生育峰值年龄推迟更快;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断提高,2000~2010年生育推迟速度快于2010~2020年;各孩次平均生育年龄均不断推迟,其中,一孩和二孩生育推迟更明显;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与空巢老年群体基本特征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人口研究    2023, 47 (1): 58-71.  
    摘要2429)      PDF (12724KB)(662)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增加了老年人居住状况项目,有助于直接精准地识别空巢老人。根据2000、2010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和空巢老人基本特征,结果发现,近20年城乡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不断提高;近10年各省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均有所提升;2020年空巢老人规模近1.5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达772万人;高龄、女性老年人面临更加严峻的独居空巢形势;独居空巢老人近七成处于丧偶状态,近一成仍未婚;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为家庭赡养、社会保障和劳动收入;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小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独居空巢老人中接受保姆照料的比例较低,即使失能也仅不到两成接受保姆照料。应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空巢尤其是高龄空巢问题应对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机器换人”时代 低技能劳动力何去何从?——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检验
    綦建红, 付晶晶
    人口研究    2022, 46 (4): 114-128.  
    摘要1049)      PDF (16422KB)(628)    收藏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与海关进口机器人数据等,考察了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跨市流出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低技能劳动力的行业和区位流向。结果表明,机器人减少了第二产业就业岗位数,对低技能劳动力产生了替代效应,显著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跨市流出的概率;行业转移层面,机器人增加了45岁及以下低技能劳动力流入服务业和45岁以上低技能劳动力流入农林牧渔业的概率;城市转移层面,机器人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流入本市服务业和跨市流入一线城市服务业的概率;区域转移层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低技能劳动力在东部流动,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低技能劳动力出现了流入西部的趋势。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深入把握机器人对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机器人产业政策及人口流动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的影响
    张翠玲, 李月, 杨文庄, 张许颖
    人口研究    2021, 45 (3): 88-96.  
    摘要1455)      PDF (2454KB)(620)    收藏
    基于国家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主要由30岁以下人群生育数量减少、一孩出生数量逐年下降及二孩增长趋缓共同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近年来出生数量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进一步压低中国的生育水平,加速了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下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增长
    乐章, 秦习岗
    人口研究    2021, 45 (5): 104-116.  
    摘要1641)      PDF (1516KB)(609)    收藏
    从集中度和持续性层面考察人口老龄化增加医疗费用的成因。反事实测算发现人口老龄化增加不同分位点医疗费用支出,缩小医疗费用分配差距这一重要事实,其根源是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高集中度和强持续性。老年人口医疗费用不仅具有单次住院费用高、持续住院比例大、医疗费用分散性强的特点,而且在5个医疗费用层次内支出负担更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力低于全体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力,禀赋效应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上升,高分位医疗费用上升幅度最明显。此外,健康意识的提高在影响医疗费用增长的结构效应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构建老年人口医疗需求影响医疗费用的理论逻辑,有力解释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现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女性劳动供给中的“母职惩罚”
    杨凡, 何雨辰
    人口研究    2022, 46 (5): 63-77.  
    摘要920)      PDF (1268KB)(571)    收藏
    利用 2010~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事件分析的方法,探究中国女性生育前后劳动供给状况的动态变化轨迹。 研究发现,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都在其生育一孩当年明显下降,持续至孩子 4 岁才逐渐回升。 分阶段来看,生育一孩后 0~3 年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均显著下降;而生育一孩 4 年后和生育前无显著区别。 相比之下,生育对男性的劳动供给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随孩次边际递减。 受教育程度较高和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劳动供给损失更小。 研究结论可以帮助理解中国女性面临的“母职惩罚”程度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为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家庭实现生育意愿的政策设计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从离散到聚合: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
    扈新强, 赵玉峰
    人口研究    2021, 45 (4): 69-84.  
    摘要727)      PDF (7252KB)(521)    收藏
    通过分析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从流动模式、过程和结果3个方面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按照家庭化程度将流动人口家庭划分为离散型家庭和聚合型家庭。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呈现出从离散化向聚合化演进的趋势;流动模式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呈现以家庭式流动为主的特征;流动过程遵循“夫妻一方先行”“夫妻共同先行”“其他成员先行”3种流动序列以及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为主的“分”“合”路径;流动结果整体呈现出“聚合多、离散少”的家庭化状态。深入考察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有助于把握流动人口家庭基本状况,为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目标实现提供参考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互补替代”效应:理论与实证
    穆怀中
    人口研究    2022, 46 (1): 82-96.  
    摘要691)      PDF (14144KB)(506)    收藏
    依据生命周期均衡收入分配原理,构建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适度水平及其“互补替代”数理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经济结构优化。研究发现:(1)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存在“替代”关系,而在退休年龄延长的条件下,二者存在“互补”关系;(2)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替代的均衡点是家庭有2个子女,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边际替代率递减;(3)伴随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子女养老收入再分配系数下降,个人养老收入分配系数上升且上升幅度大于前者下降幅度;(4)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之间的“互补替代”效应呈现为“倒V形”曲线,且其替代的均衡点与总和生育率2.1的更替水平存在契合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
    陆杰华, 韦晓丹
    人口研究    2021, 45 (3): 17-30.  
    摘要1027)      PDF (2125KB)(482)    收藏
    人口老龄化与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交融发展加剧了老年群体在融入数字生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此构建老年数字鸿沟治理体系刻不容缓。基于数字鸿沟和知沟理论视角构建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具体解析数字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的具体表现、形成根源及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明确老年数字鸿沟治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和技术效率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参与式治理、包容性治理、全方位治理、可持续治理为主要理念,将数字鸿沟治理的主要目标设立为普遍消除信息技术门槛、实现全体老年人公平发展、老年人数字化社会融合程度全面提升。此外,进一步阐述了老年数字鸿沟治理思路和战略构想,主要包括顶层制度建设、数字基础接入设施建设、线上与线下适老化建设、信息能力与素养建设和年龄友好环境建设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生育支持政策何以有效:性别平等视角下的27国生育支持政策组合与生育率反弹
    张洋, 李灵春
    人口研究    2023, 47 (4): 3-19.  
    摘要939)      PDF (13910KB)(464)    收藏
    中国的生育水平长期提振乏力,借鉴世界低生育率国家总和生育率反弹经验并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势在必行。以27个低生育率典型国家为例,在构建追踪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生育支持政策组合对总和生育率反弹的影响以及性别平等发展水平对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支持“男性单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支持“双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更有利于总和生育率的提升;经济支持政策与总和生育率之间有稳定的正向关系,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提升效果受到性别平等发展水平的调节;在性别平等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组合,并深度思考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情景,营造性别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谢立黎, 王飞, 胡康
    人口研究    2021, 45 (5): 49-63.  
    摘要1261)      PDF (1432KB)(453)    收藏
    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在个人—家庭平衡视角下,根据老年人在个人生活领域(学习社交、个人娱乐、经济活动和志愿活动)和家庭生活领域(照顾父母、照顾孙子女和照顾子女)的参与情况,利用潜在类别模型探索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可划分为平衡型、个人中心型、家庭中心型和低参与型。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低参与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差,其次是家庭中心型老年人,个人中心型和平衡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好且没有显著差异。社会参与模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存在显著城乡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应保障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权利,丰富社会参与的途径和内容,促进老年人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参与的平衡,以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新态势
    徐世英
    人口研究    2021, 45 (3): 82-87.  
    摘要725)      PDF (696KB)(448)    收藏
    利用历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简要回顾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历程,论述中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的差异性,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流动水平、族际通婚及受教育水平的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态势给出初步判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的低生育率及省际差异:基于生育指数的观察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人口研究    2023, 47 (5): 74-87.  
    摘要454)      PDF (1379KB)(434)    收藏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健康促进与网络拓展
    杨凡, 黄映娇, 王富百慧
    人口研究    2021, 45 (3): 97-113.  
    摘要702)      PDF (1458KB)(403)    收藏
    以积极老龄化理论和健康需求模型为研究框架,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主客观健康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健康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体育锻炼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在城乡老年人间存在差异,同时也受年龄和婚姻状况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证实了体育锻炼给老年人带来的积极社会效应,为推动体育与养老融合发展,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中国的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短视频应用平台的使用与中老年人生活——基于专项调查的探索性研究
    靳永爱, 刘雯莉, 赵梦晗, 王东晖, 胡文波
    人口研究    2021, 45 (3): 31-45.  
    摘要830)      PDF (697KB)(399)    收藏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推进和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研究互联网新技术、新现象如何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议题。利用2021年中老年人短视频应用使用情况专项调查数据,从中老年人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社会适应、心理健康4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应用对中老年人生活的影响。研究发现,短视频应用的适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老年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及互动,扩大了中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也提高了中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与此同时,应该重视互联网时代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助力中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使中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红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及家庭生育支持的作用
    宋健, 阿里米热·阿里木
    人口研究    2021, 45 (4): 18-35.  
    摘要633)      PDF (893KB)(396)    收藏
    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被视为一个常态化现象,但其偏离程度和家庭生育支持的影响机制尚未取得共识。利用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构造“偏向度”“偏向类型”“无偏层次”等概念,实证分析中国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现状及家庭生育支持的作用。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向度平均约为0.14个孩子;生育意愿与行为无偏离的育龄女性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达85.45%;超过40%的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符合调查时正在实施的全面两孩政策的数量要求。各类家庭生育支持均有助于显著提升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大于行为的可能性,尤其是有利于生育趋近完成态的育龄女性完成其未满足的生育意愿。建议全面加强家庭生育支持,从而提高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并降低其处于低意愿水平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社交软件使用对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
    谢立黎, 杨璐, 胡波, 王飞
    人口研究    2022, 46 (5): 91-103.  
    摘要650)      PDF (1198KB)(394)    收藏
    使用 2021 年中老年人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状况专项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网络社群参与广度、关系类型和活跃度对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 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类型越广,中老年人与家人朋友联系越频繁、关系越亲近;强关系和次强关系群分别对中老年人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有促进作用,次弱关系和弱关系群对两种网络均有促进作用;中老年人在网络社群中的活跃度越高对其朋友网络的促进作用越大。 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传统社会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变迁,网络社群中的社会关系突破了“差序格局”中的物理距离,在横向上强化家庭网络,加强和拓展朋友关系;在纵向上有助于恢复中断的朋友关系,使得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广度、深度都得到拓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儿童早期健康投入与教育表现:以母乳喂养为例
    宋月萍, 赵仪
    人口研究    2021, 45 (6): 81-95.  
    摘要581)      PDF (12401KB)(367)    收藏
    生命早期是成长发育的机会窗口期,早期健康奠定了个体未来发展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是为婴儿提供健康成长和发育所需营养的最理想方式。据此,从儿童早期发展与人力资本理论、累积健康优势理论以及教育生产函数理论出发,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多期数据,探索以母乳喂养为代表的儿童早期营养投入对儿童长期教育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以母乳喂养为代表的儿童早期营养投入对长期教育表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母乳喂养时长不同,其对儿童后期教育表现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研究认为母乳喂养可能通过两条路径影响初中生的教育表现,分别是个体幼年期的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认知能力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互联网与老年生活:挑战与机遇
    杜鹏, 韩文婷
    人口研究    2021, 45 (3): 3-16.  
    摘要823)      PDF (1044KB)(359)    收藏
    在分析互联网对中国老年人生活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丰富老年人生活带来的新机遇。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在迅速提升,但仍存在“数字融入”困难,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的能力与互联网应用深入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速度存在差距。构建老年数字包容的互联网环境和数字生活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客观技术、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发挥老年人主体能动性3个角度切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动、社会联动、家庭支持、老年人参与的5个主体联动共同实现。互联网和老年生活的相互促进将使更多老年人享受数字红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生育水平再探索——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人口研究    2022, 46 (4): 3-13.  
    摘要1433)      PDF (9734KB)(357)    收藏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前景与对策
    张震, 马茜
    人口研究    2022, 46 (1): 3-18.  
    摘要1389)      PDF (12803KB)(356)    收藏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上升不仅会减少女婴出生数,还会减少男婴出生数,由此造成人口规模的下降并加剧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引导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可以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科技创新?——基于系统GMM方法与动态面板门槛模型的经验证据
    沈可, 李雅凝
    人口研究    2021, 45 (4): 100-113.  
    摘要926)      PDF (12164KB)(353)    收藏
    采用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动态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方法发现,人口老龄化与科技创新、根本性创新及渐进性创新之间均呈驼峰型关系,即老龄化先促进后抑制创新水平;相较于渐进性创新,人口老龄化对根本性创新的负面效应将更早显现。进一步运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存在城镇化率门槛效应,城镇化率的门槛值约为86%,即当城镇化率低于该门槛值时,人口老龄化将抑制创新;而当城镇化率高于门槛值时,老龄化转而有利于促进创新。由此可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特征、趋势与展望
    麻国庆
    人口研究    2023, 47 (1): 43-57.  
    摘要2809)      PDF (14124KB)(348)    收藏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人口研究    2023, 47 (3): 78-93.  
    摘要1150)      PDF (13276KB)(343)    收藏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 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城乡融合视角下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差异与长期趋势:1960~2018
    杜永潇, 董浩
    人口研究    2023, 47 (4): 98-113.  
    摘要724)      PDF (15063KB)(331)    收藏
    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出发,系统比较1960年以来基于夫妻户口类型划分的4类城乡婚姻的教育地位匹配模式及其变化趋势。通过运用rankrank相关系数和“交换指数”反事实分析等前沿方法,整合分析2003~2018年间各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项全国代表性大规模社会调查数据所包含的81756对夫妻,发现中国婚姻匹配模式长期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双方均为城镇户口的夫妻的教育地位同质性程度远高于一方或双方为农村户口的夫妻,而高等教育人群的婚姻匹配行为是塑造该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跨城乡户口通婚的夫妻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非对称的户口-地位交换模式,长期面临双方相对优势无法互补的困境。这些发现反映了城乡社会发展长期失衡对婚姻匹配模式的深远影响,对探讨促进城乡融合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满足情况及家庭特征的影响
    宋健, 陈文琪
    人口研究    2022, 46 (5): 3-18.  
    摘要723)      PDF (1217KB)(323)    收藏
    当前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与行为存在偏离,但少有研究关注生育性别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意愿满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2021 年“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从数量、性别和时间 3 个维度分析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满足情况及家庭特征的影响。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育龄夫妇想生但未满足生育数量意愿,四成未满足生育性别意愿,八成未满足生育时间意愿且主要表现为实际初育时间晚于意愿初育时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能力对育龄夫妇生育数量意愿的满足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生育文化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偏好未满足的育龄夫妇有多生以实现生育性别意愿的倾向。 建议针对不同类型育龄夫妇精准施策以助其实现生育意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口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
    杨成钢, 杨紫帆
    人口研究    2021, 45 (6): 3-13.  
    摘要1449)      PDF (10898KB)(323)    收藏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口思想可以概括为3个大的发展阶段,这3个阶段分别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人口思想、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口思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仅对于中国的人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而且有力促进乃至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口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的最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现代化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将成为构建中国人口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人口负增长:特征、挑战与应对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研究    2023, 47 (2): 11-20.  
    摘要1364)      PDF (9308KB)(318)    收藏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人力资本红利及空间效应研究
    戴琼瑶, 刘家强, 唐代盛
    人口研究    2021, 45 (5): 33-48.  
    摘要693)      PDF (1995KB)(307)    收藏
    人口数量优势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减弱,挖掘人力资本红利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探讨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作用高于人口数量,中国实现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动力转换。进一步研究发现,健康资本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竞争效应,教育资本呈显著溢出效应,两类红利表现出空间异质性;伴随城市间间隔距离增加,健康资本竞争效应和教育资本溢出效应呈递增空间变动规律,不过两类人力资本空间效应边际增长随间隔距离增大而递减,满足“距离衰减”假设。因此提出,通过提高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实现经济增长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向劳动力质量演进,并对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施行不同空间投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张现苓, 明艳
    人口研究    2022, 46 (4): 27-39.  
    摘要1497)      PDF (10521KB)(306)    收藏
    年龄结构是最基础的人口结构,对年龄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的重要前提。利用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与其他来源数据比较、队列存活率法、修正惠普尔指数、符号分布法等考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质量。将普查0~9岁人口回推得到2011~2020年出生人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出生人数比较,二者很接近,尤其是2015年后几乎一致,推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不存在明显漏报。对10岁及以上人口队列存活率的观察发现,10~40岁队列存活率存在异常波动,主要是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漏报、青年组重报和育龄女性重报大于男性等造成。修正惠普尔指数和符号分布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全国层面上不存在特定的年龄尾数指向,年龄申报质量很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谁更需要生育政策支持: 角色冲突视角下的 生育率下降与职业结构优化
    杨慧
    人口研究    2023, 47 (4): 20-34.  
    摘要394)      PDF (13156KB)(303)    收藏
    运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不同职业类型女性活产子女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职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分职业类型女性平均活产子女数与职业女性总体平均活产子女数“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女性职业结构的优化有关;不同职业类型女性的平均活产子女数及其增幅差异显著,其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最少且增幅最小,其未能实现的生育数量最多,生育对其工作与家庭相互冲突的影响最严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既是最需要生育政策支持的群体,也是最有潜力提高生育水平的群体,相关生育政策应加强对此类职业女性的支持力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
    邱磊菊, 冯宜强, 史宇鹏, 孙宝文
    人口研究    2022, 46 (3): 3-15.  
    摘要1641)      PDF (11976KB)(298)    收藏
    低生育率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匹配的城市统计数据和百度搜索指数,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拓展了人口学的相关研究。控制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其他因素和内生性问题后,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不使用者的生育意愿降低了约10.5%,居住在经济发达城市、低学历、低收入的互联网使用者降幅更加明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负面信息机制、效用替代机制和婚姻满意度机制是互联网使用降低居民生育意愿的重要途径。此外,互联网使用也弱化了居民的实际生育行为,并削弱了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研究发现为理解中国低生育率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居民理想子女数量的宏观影响因素
    於嘉, 周扬, 谢宇
    人口研究    2021, 45 (6): 45-61.  
    摘要976)      PDF (13799KB)(298)    收藏
    作为生育意愿的测量指标之一,理想子女数量反映了社会对于生育的整体心态,对理解长期的生育水平变化有重要参考意义。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中国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量已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一孩倾向较高,而三孩及以上倾向较低,但生育意愿实现率目前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地区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国居民理想子女数量的宏观社会因素。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教育竞争压力越大、总和生育率越低,人们的理想子女数量越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地区生育环境与教育竞争压力的影响更加突出,为近期实施的“双减”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在考察不同国家或社会中的生育观念时,应充分考虑其差异化的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背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共产党对人口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王培安
    人口研究    2021, 45 (5): 3-9.  
    摘要810)      PDF (359KB)(296)    收藏
    中国共产党的人口思想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行计划生育是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重要华章。随着中国人口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和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完善,特别是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实施,应该高度重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中国人口国情,加强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生育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加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加强人口迁移流动和社会融合研究,加强科技进步对人口发展深刻影响的研究,加强新时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内涵及实现方式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从七普数据看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
    童玉芬, 刘志丽, 宫倩楠
    人口研究    2021, 45 (3): 65-74.  
    摘要1068)      PDF (773KB)(292)    收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历年统计数据,对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规模和比重变化、年龄结构老化状况、空间集聚趋势以及劳动力人口素质变化等新形势和新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其照护时间需求预测
    张园, 王伟
    人口研究    2021, 45 (6): 110-125.  
    摘要1318)      PDF (14673KB)(292)    收藏
    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较快且城乡分布不均衡。运用2011年和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引入转移强度构建健康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分城乡预测了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和照护时间需求,主要结论为:(1)城乡老年人进入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概率均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初始健康状态恶化呈递增趋势。(2)2050年,城乡65岁及以上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约8304.12万人,约是2020年的2.96倍。65~74岁城乡中度失能老年人数量比由2020年的2.04扩大到2050年的7.77;2020~2040年,75~84岁农村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一直高于城镇,2020年该年龄组乡城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比分别达到峰值1.74和2.38。(3)65~74岁城镇老年人中度失能状态持续时间平均是农村的1.34倍,该年龄组农村老年人重度失能状态持续时间平均是城镇的1.28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两种人口负增长的比较:内涵界定、人口学意义和经济影响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人口研究    2021, 45 (6): 14-28.  
    摘要1117)      PDF (14991KB)(291)    收藏
    与以往由外生事件催生的人口负增长不同,受长期低生育率和预期寿命延长驱动的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将成为未来新的重要人口现象。从人口学意义来看,与外生性人口负增长相比,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出现之前往往已经积累了较长时间的负增长惯性,而且一旦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伴随着人口结构老化,回到正增长域的难度和挑战更大,实现回归后人口正增长的可持续性较低。从经济影响来看,两种人口负增长均存在总量效应,但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有明确的结构效应和相对稳定的预期效应,并且两者在长波效应上存在差异。未来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也存在积极效应,重点是如何抓住应对窗口期,在消解内生性人口负增长负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正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后人口转变期中国家庭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2010~2020年CFPS数据的研究发现
    牛建林
    人口研究    2023, 47 (5): 3-17.  
    摘要464)      PDF (1286KB)(289)    收藏
    以往不少研究发现,父母生育年龄过晚不利于子代健康发育。在后人口转变期,日益普遍的晚育行为如何影响子代健康还有待考证。利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系统检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出生时健康禀赋和成长过程中多维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过晚生育会显著增加子代出生体重偏低的风险,对子代成长过程中的体格发育和综合自评健康均具有不利影响;相应影响机制既包括先天因素导致的初始健康劣势及其长期不利健康效应,也包括后天家庭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多维作用。在人口负增长形势下,重视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对于强化年轻人婚育决策的健康理性意识和提高全社会健康资本积累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芬, 方迎风, 彭浩宸
    人口研究    2023, 47 (2): 96-111.  
    摘要570)      PDF (13770KB)(281)    收藏
    在中国近些年房价不断上涨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着重考察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构建模型,从理论角度阐述房价与家庭生育决策的关系。然后,在实证角度上,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借助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庭所在区县的城镇房价会对其当期的生育决策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该影响在不同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政府实施两孩政策后,该负面影响也较生育政策调整前更为强烈。在影响机制方面,高房价对生育决策的影响存在消费挤出效应。高房价对生育的影响还存在着降低妇女自我认同、变相增加养育子女成本等其他机制。此外,高房价还对婚姻有抑制作用,会进一步加剧房价对生育水平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