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人口研究    2023, 47 (6): 91-106.  
    摘要352)      PDF (1325KB)(140)    收藏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 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时期-队列分析
    周皓, 雷琳旋
    人口研究    2023, 47 (6): 107-125.  
    摘要176)      PDF (2627KB)(94)    收藏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人口研究    2023, 47 (3): 78-93.  
    摘要1178)      PDF (13276KB)(354)    收藏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 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老年抚养比再估计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再审视
    代志新, 杜鹏, 董隽含
    人口研究    2023, 47 (3): 94-107.  
    摘要558)      PDF (10645KB)(225)    收藏
    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分析。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将加速推进,走向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养老负担也将随之不断加重。同时,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质量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将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与年龄指标相结合、以人力资源总量替代人口数量估算的老年抚养比低于传统计算方式下的老年抚养比,且其提升速度也相对较慢,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可能不会如以往预期的那样加速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需要用更加全面和适当的指标来衡量,以明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
    王桂新, 陈玉娇
    人口研究    2023, 47 (2): 48-62.  
    摘要648)      PDF (13600KB)(172)    收藏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农村失能老年人口的规模、结构与发展趋势
    韩润霖, 韩晓静, 张立龙, 卢晓莉
    人口研究    2023, 47 (2): 63-77.  
    摘要888)      PDF (11368KB)(208)    收藏
    基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和失能率进行分析。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重将分别从2020年的9035.29万人和17.72%增至2035年的12438.23万人和33.14%。受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和老年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农村老年人口ADL失能率将从2020年的5.76%降至2035年的4.92%。其中,男、女性老年人口失能率将分别从4.92%、6.55%降至3.79%、5.87%。农村失能老年人口呈现失能重度化和高龄化趋势。农村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下降主要是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所带来的轻度失能率快速下降的结果;中度失能率略有下降,重度失能率不断上升,中、重度失能率保持在4%左右。研究结论可为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特征、趋势与展望
    麻国庆
    人口研究    2023, 47 (1): 43-57.  
    摘要2924)      PDF (14124KB)(367)    收藏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与空巢老年群体基本特征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人口研究    2023, 47 (1): 58-71.  
    摘要2563)      PDF (12724KB)(705)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增加了老年人居住状况项目,有助于直接精准地识别空巢老人。根据2000、2010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和空巢老人基本特征,结果发现,近20年城乡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不断提高;近10年各省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均有所提升;2020年空巢老人规模近1.5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达772万人;高龄、女性老年人面临更加严峻的独居空巢形势;独居空巢老人近七成处于丧偶状态,近一成仍未婚;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为家庭赡养、社会保障和劳动收入;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小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独居空巢老人中接受保姆照料的比例较低,即使失能也仅不到两成接受保姆照料。应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空巢尤其是高龄空巢问题应对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从657万到3.76亿:四论中国人口迁移转变
    段成荣, 邱玉鼎, 黄凡, 谢东虹
    人口研究    2022, 46 (6): 41-58.  
    摘要1413)      PDF (12060KB)(197)    收藏
    利用1982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人口流动参与度、流动人口能见度、流动人口分布、跨省迁移流等方法和指标,从流出地、流入地、流向的视角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演变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从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教育结构、城乡结构、人户分离情况、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情况、跨国(境)流动情况出发,论述中国人口迁移转变的发展脉络和新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的高流动性已然成为中国人口格局的新常态,不同地区人口迁移转变的进程不一,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人口迁移转变的新阶段。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流动人口内部结构迅速变化,新特点逐渐显现,中国的人口迁移已经经历并将延续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转变历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
    马胜春
    人口研究    2022, 46 (6): 59-71.  
    摘要829)      PDF (10094KB)(178)    收藏
    依据201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近10年省际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增加,总体呈现非均衡“双向流动”格局,省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是从中西部欠发达人口大省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及邻近省份,省际人口净流入向东部发达经济圈“极化”趋势凸显。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经济社会因素对省际人口流动具有显著影响,且中、东部各省份经济社会因素对省际人口净流入的影响较大,西部各省份经济社会因素对省际人口净流入的影响相对较小。2010~2020年,经济社会因素对省际人口净流入影响的东西差异依然显著,南北差异则有增强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县级人口变动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刘涛, 卓云霞
    人口研究    2022, 46 (6): 72-87.  
    摘要645)      PDF (16281KB)(142)    收藏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数据,考察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变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约六成县级单元人口减少;人口分布非均衡性加剧,新增人口更加集中于少数地区;人口增速的东西差异持续,南北差异凸显;中心城市和县域人口增减趋势加速分化。人口变动驱动力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动性和空间异质性:自然地理因素对人口变动的限制性减弱;人口变动逐渐由受劳动力市场因素单一驱动向受劳动力市场因素和公共服务因素共同驱动转变,且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人口向省、地级行政中心集聚的趋势日益强化和普遍化,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人口变动的规律和机制,可为引导人口有序布局、促进人口均衡分布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
    杨涵墨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04-116.  
    摘要4267)      PDF (1246KB)(2991)    收藏
    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老年人比重高于城镇。 相比于2010 年,2020 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老年人丧偶比重有所下降,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丧偶比重相对较高;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在经济上独立性更强、压力更小;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自评不健康、独居老年人生活更依靠政府托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居民住房状况的新变化
    孙青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17-128.  
    摘要919)      PDF (1159KB)(280)    收藏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居民住房状况也有了新变化。 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家庭居住模式从原有的二代户为主转变为一代户和多代户二分天下的新模式,城市住房来源结构中购买商品房和租赁其他住房的比重明显增加。 同时,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居民住房条件均有大幅度提高,居民住房设施条件的地区差距趋于缩小。 然而,居民住房状况的城乡差距发生着不同方向的变化,一方面,居民住房配套设施的城乡差距缩小;另一方面,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城乡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虽然不同群体住房来源结构的差异仍然存在,但是城市地区不同职业群体的住房性质差异趋于缩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生育水平再探索——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人口研究    2022, 46 (4): 3-13.  
    摘要1463)      PDF (9734KB)(360)    收藏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人口的初婚推迟趋势与特征
    陈卫, 张凤飞
    人口研究    2022, 46 (4): 14-26.  
    摘要852)      PDF (10673KB)(232)    收藏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分析中国人口的新态势和新特征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1990~2020年的初婚推迟水平和趋势。研究表明,各类群体的初婚年龄均在推迟,且近年来推迟加速,但终身不婚率依然很低,中国婚姻正在步入晚婚普婚模式。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初婚推迟路径,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先行的超前推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婚姻的可取性、可行性、可获得性对于婚姻的阻力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初婚还存在继续推迟的空间,但短期内普婚的特征不会改变。初婚决定因素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认识到初婚推迟背后的异质性非常重要,中国农村男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婚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张现苓, 明艳
    人口研究    2022, 46 (4): 27-39.  
    摘要1519)      PDF (10521KB)(311)    收藏
    年龄结构是最基础的人口结构,对年龄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的重要前提。利用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与其他来源数据比较、队列存活率法、修正惠普尔指数、符号分布法等考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质量。将普查0~9岁人口回推得到2011~2020年出生人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出生人数比较,二者很接近,尤其是2015年后几乎一致,推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不存在明显漏报。对10岁及以上人口队列存活率的观察发现,10~40岁队列存活率存在异常波动,主要是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漏报、青年组重报和育龄女性重报大于男性等造成。修正惠普尔指数和符号分布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全国层面上不存在特定的年龄尾数指向,年龄申报质量很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七普数据质量与中国人口新“变化”
    翟振武, 刘雯莉
    人口研究    2021, 45 (3): 46-56.  
    摘要628)      PDF (1602KB)(240)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漏报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是一次高质量的普查。七普质量的提高既得益于中国政府巨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也与此次普查采用电子化方式采集数据、增设普查对象互联网自主填报通道、加强多部门行政记录数据比对、增加身份证号码采集等新措施密切相关。七普数据体现了中国人口的新“变化”,有助于形成对中国人口客观事实的新认识,即当前中国人口呈现出“总量增多、两头上翘、中间塌陷”的状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近年来中国出生人数下降及其影响因素
    陈卫, 刘金菊
    人口研究    2021, 45 (3): 57-64.  
    摘要720)      PDF (1777KB)(270)    收藏
    近年来中国人口的婚姻生育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出生人数变动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近年来出生人数下降的分解表明,各种人口学因素都在促使出生人数下降。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是出生人数下降的主导因素,而婚育年龄的加速推迟强化了出生人数的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的出生人数进入了更迅速的下降通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从七普数据看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
    童玉芬, 刘志丽, 宫倩楠
    人口研究    2021, 45 (3): 65-74.  
    摘要1085)      PDF (773KB)(294)    收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历年统计数据,对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规模和比重变化、年龄结构老化状况、空间集聚趋势以及劳动力人口素质变化等新形势和新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
    程梦瑶,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21, 45 (3): 75-81.  
    摘要444)      PDF (591KB)(151)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度扩大;城镇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度不断增强;流动人口已成为城镇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城城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度提升;流动人口仍高度集中地流向东部地区;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最快;国际移民稳健增长。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新态势
    徐世英
    人口研究    2021, 45 (3): 82-87.  
    摘要757)      PDF (696KB)(463)    收藏
    利用历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简要回顾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历程,论述中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的差异性,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流动水平、族际通婚及受教育水平的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态势给出初步判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的影响
    张翠玲, 李月, 杨文庄, 张许颖
    人口研究    2021, 45 (3): 88-96.  
    摘要1483)      PDF (2454KB)(629)    收藏
    基于国家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主要由30岁以下人群生育数量减少、一孩出生数量逐年下降及二孩增长趋缓共同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近年来出生数量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进一步压低中国的生育水平,加速了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下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