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老龄问题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现状、特征及趋势
    宋月萍, 张光赢, 彭可余
    人口研究    2024, 48 (2): 75-89.  
    摘要168)      收藏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低龄老年人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其劳动参与现状尚未得到详尽描画。以2000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城乡、地区、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角度描绘中国低龄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和劳动参与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低龄老年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且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持续改善,但目前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仍然较低;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低龄老年人多从事农业劳动,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城镇和发达地区的低龄老年人虽然拥有更多就业机会,但却大多从事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差的低端劳动;女性低龄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潜力较大,但却面临更多的制度、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层面的就业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效应与异质性影响——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沈可, 孙慧琳
    人口研究    2024, 48 (2): 90-103.  
    摘要104)      收藏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引入空间视角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效应,并探索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异质性影响。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不仅与本地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稳健的“先扬后抑”的倒U型关系,而且与邻地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稳健的U型关系,即某城市人口老龄化对邻近城市的科技创新具有“先抑后扬”的空间溢出效应。门槛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在城镇化率偏低、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本地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将有效激活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面对短期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是破解人口老龄化掣肘科技创新难题的有效之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双向关系的探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阮韵晨, 陆杰华
    人口研究    2024, 48 (2): 104-117.  
    摘要118)      收藏
    重视老年人身心健康,对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对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考察。研究发现,失能程度与老年人当期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未被观测到的混淆因素后,失能程度变化会显著影响抑郁程度变化;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且无论使用Nagi指数、ADL指数还是IADL指数等指标来测量失能程度,二者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都显著。因此,应当加强老年人失能预防和失能康复工作,并构建覆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气候要素影响下老年人死亡风险表现及适应水平差异分析
    范西莹, 李晶晶
    人口研究    2023, 47 (5): 115-128.  
    摘要264)      PDF (1263KB)(219)    收藏
    老年人在气候变化中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风险。采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和2002~2019年《中国气象年鉴》数据,借助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气候要素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以及导致老年群体气候适应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缘由。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气候要素的变动均会导致老年人死亡风险变化,极端气温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最显著,极端气温与气压、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更恶劣的消极影响;男性、高龄、农村以及不在婚的老年人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更低,而经济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在面临不良气候威胁时表现出更高的气候适应水平;社会保障在不同气候要素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中发挥着干扰型或增强型交互作用,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气候适应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居住条件对中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
    侯建明, 张培东
    人口研究    2023, 47 (4): 67-81.  
    摘要377)      PDF (12006KB)(266)    收藏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的持续攀升,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与之伴随的老年人抑郁状况也越来越突出。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数据,通过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门槛回归的计量方法,探讨居住条件对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有效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居住条件的改善能够显著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且结论具有稳健性;老年人抑郁程度越高,居住条件改善的效应越明显;居住条件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其对64岁以上老年人的影响相比60~64岁老年人更大。为此,加快城乡老年住房改造、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适老化程度是缓解老年人抑郁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基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视角的分析
    穆滢潭, 龙飞, 原新
    人口研究    2023, 47 (4): 82-97.  
    摘要387)      PDF (14353KB)(224)    收藏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8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构建了健康老龄化指数(HAI1和HAI2),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明显优于农村老年人,这主要是由于城镇老年人在童年期家庭背景、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具有优势;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弱化,呈现“收敛效应”,并且这一模式在连续出生世代中的效应也变得更弱,这主要是由于与早期世代相比,新世代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大幅度下降。应完善健康老龄化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并注重老年群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劣势累积效应,确保健康老龄化水平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超前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王学义, 彭敬
    人口研究    2023, 47 (1): 72-86.  
    摘要611)      PDF (13566KB)(110)    收藏
    基于主体-伴侣相互依赖模型(APIM),探讨中国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抑郁症状影响的主体效应和伴侣效应,以及相关变量对主体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自身的抑郁症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婚姻满意度越低,自身患抑郁的风险越高,即主体效应存在;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配偶的抑郁症状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伴侣效应存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可以有效缓解夫妻自身因婚姻不满意导致的抑郁风险;社会交往活动在婚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将亲子关系满意度、社会交往活动同时置于基础模型中,社会交往活动的调节效应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在“婚姻满意度→抑郁症状”路径中各种效应呈现出差异化的人口学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城镇老年人退休轨迹的多元化趋势与性别差异
    宋月萍, 张光赢, 张婧文
    人口研究    2023, 47 (1): 87-100.  
    摘要513)      PDF (12104KB)(152)    收藏
    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型背景下,增进对劳动者退休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完善老年人就业及退休政策。应将退休过程视作连续轨迹进行研究,并充分考虑人群异质性与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影响。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中的工作史数据,采用序列分析方法识别出中国城镇男性老年人典型退休轨迹(60岁退休型、55岁退休型、提前退休型、长期失业型和非正规就业型)和女性老年人典型退休轨迹(50岁前退休型、55岁退休型、长期失业型和非正规就业型)。通过比较代际间退休轨迹分布的离散程度差异发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老年人退休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和性别差异,女性轨迹的多元化程度更高,男性轨迹随代际递增的多元化趋势更为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老年人的多维贫困及其变化趋势
    张文娟, 付敏
    人口研究    2022, 46 (4): 55-68.  
    摘要934)      PDF (12469KB)(197)    收藏
    基于2005~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采用AF测量方法,分析老年人多维贫困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运用潜类别分析法,探讨老年人的多维贫困模式,评估家庭和社会支持因素对不同贫困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2005~2018年间,中国老年人的多维贫困指数整体下降,健康维度的贡献率上升。多维贫困模式可分为经济-精神贫困型、综合健康贫困型、能力-参与贫困型,女性、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陷入各类贫困的风险均更高,农村、独居、家庭和社会支持匮乏的老年人更可能处于经济-精神贫困,与家人同住、社区健康服务和社会养老保障相对充分的老年人面临的综合健康贫困问题更突出,而缺乏家庭支持、社区休闲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更可能陷入能力-参与贫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养老金水平对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
    赵明, 王晓军, 李子文
    人口研究    2022, 46 (4): 69-83.  
    摘要567)      PDF (12399KB)(176)    收藏
    构建养老金水平对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模型,综合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值得分匹配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效应,以期弥合当前研究中的观点冲突。研究发现,养老金水平对中国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参与时间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收入弹性较小,与养老金水平之间呈现出较为平缓的“U型”关系;配偶同住、健康状况和隔代照料3个因素与养老金水平之间存在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影响的交互效应;养老金水平对女性和农村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效应相对较高,这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和城乡二元结构密切相关。研究结论为提高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农村养老保险、代际支持与隔代抚育——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经验证据
    杨瑞龙, 任羽卓, 王治喃
    人口研究    2022, 46 (3): 44-59.  
    摘要754)      PDF (12830KB)(180)    收藏
    从子女代际向上支持的角度,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予以评估。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和CHARLS2018)数据,采用断点回归设计实证检验了新农保对子女给予父母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子女对父母的转移支付每年显著增加约1700元,但给予父母的时间陪伴也显著下降了约10%。新农保对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有着正向的“挤入”作用,而对时间支持有着负面的“挤出”作用,经济与时间支持间存在明显替代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老年人隔代照顾孙子女的时间增多,出于“交换动机”,子女增加了对父母的转移支付,同时因自身资源约束而随之减少了对父母的陪伴。研究结论对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社会公益类服务整体质量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生命早期家庭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贡献的区域异质性
    杜本峰, 曹桂, 盛见
    人口研究    2022, 46 (3): 60-73.  
    摘要546)      PDF (12815KB)(115)    收藏
    生命历程早期是家庭环境对个人影响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个人不能改变的早期家庭环境造成的健康差异所导致的健康不平等,需要政府关注和干预。厘清早期家庭环境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减少或消除不平等的健康差异,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至关重要。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Shapley和Fairlie值分解方法,分析早期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的贡献程度,并比较各类因素对不同区域老年健康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早期家庭环境不仅对老年健康的相对贡献最高,而且是导致老年健康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纳入“早期家庭环境”维度,并将儿童早期发展纳入国家的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公平和良好的起点,从生命早期和家庭层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老龄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快速老龄化时期城乡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照料负担
    伍海霞
    人口研究    2022, 46 (3): 74-87.  
    摘要659)      PDF (12240KB)(156)    收藏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数据,设置老年人家庭照料负担水平指标和照料强度指标,对比分析城乡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负担和照料强度。研究发现,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后,镇和乡村老年人的照料负担重于城市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的家庭实际照料人数明显少于镇和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城市老年人的照料强度高于相应的镇、乡村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加重了城乡老年人的家庭照料强度,且在城市老年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患重病后,乡村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家庭照料强度重于相应的城市、镇老年人。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照料负担具有显著影响,有效降低家庭和社会照料负担需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建设立足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基于用途的分析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人口研究    2022, 46 (3): 88-101.  
    摘要683)      PDF (12667KB)(153)    收藏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倾向值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讨论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具体用途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降低孤独感,家庭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可扩大其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类用途也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但却会导致老年人社会网络的萎缩进而又加重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遮掩作用。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缓解孤独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婚姻状况差异的多状态分析
    董惠玲, 吴炳义, 于奇
    人口研究    2022, 46 (2): 89-101.  
    摘要558)      PDF (12200KB)(124)    收藏
    基于2008~2018年4期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以“有配偶”和“无配偶”作为两种基本婚姻状况,利用插值马尔科夫链方法,测算65~99岁老年人口不同健康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平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比重,并预测其2016~2030年的失能率。结果显示,无配偶老年人口失能-健康转移概率、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均低于有配偶者,但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较高;女性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较长,但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较低,队列失能率较高;2016~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呈上升态势,在2026年前后将达到稳定状态;无配偶、高龄和女性老年人口是未来失能的高危人群。可见,婚姻状况会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产生重要影响,有配偶对老年人口健康维持具有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竞博, 高瑗
    人口研究    2022, 46 (2): 102-116.  
    摘要852)      PDF (13272KB)(174)    收藏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且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采用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人口老龄化通过技术创新途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跃迁式影响。结论显示:无论是否束紧经济条件,人口老龄化除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外,还通过技术创新路径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中介影响;在理想条件下,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当考虑其他控制变量时,技术创新在门槛区间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负;在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东部的人口转变中,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符合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互补替代”效应:理论与实证
    穆怀中
    人口研究    2022, 46 (1): 82-96.  
    摘要695)      PDF (14144KB)(507)    收藏
    依据生命周期均衡收入分配原理,构建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适度水平及其“互补替代”数理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经济结构优化。研究发现:(1)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存在“替代”关系,而在退休年龄延长的条件下,二者存在“互补”关系;(2)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替代的均衡点是家庭有2个子女,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边际替代率递减;(3)伴随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子女养老收入再分配系数下降,个人养老收入分配系数上升且上升幅度大于前者下降幅度;(4)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之间的“互补替代”效应呈现为“倒V形”曲线,且其替代的均衡点与总和生育率2.1的更替水平存在契合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社会融合视角下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
    陈英姿, 赵玉港, 胡亚琪
    人口研究    2022, 46 (1): 97-112.  
    摘要742)      PDF (13380KB)(158)    收藏
    将老年流动人口视为同质性群体易忽视其个体主观能动性,因此从社会融合视角,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将老年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分为积极融合型和消极融合型。不同类型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选择偏好存在异质性,积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长期居留”。对比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发现消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明显增多。与全样本对比,潜在类别划分后的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个人特征影响显著。针对较高的社会融入需求和不同的居留意愿,应统筹做好老年流动人口户籍需求和住房保障,积极推进老年流动人口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老年流动人口医疗卫生保障质量,开展老年流动人口示范街区建设,提高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其照护时间需求预测
    张园, 王伟
    人口研究    2021, 45 (6): 110-125.  
    摘要1341)      PDF (14673KB)(300)    收藏
    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较快且城乡分布不均衡。运用2011年和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引入转移强度构建健康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分城乡预测了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和照护时间需求,主要结论为:(1)城乡老年人进入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概率均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初始健康状态恶化呈递增趋势。(2)2050年,城乡65岁及以上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约8304.12万人,约是2020年的2.96倍。65~74岁城乡中度失能老年人数量比由2020年的2.04扩大到2050年的7.77;2020~2040年,75~84岁农村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一直高于城镇,2020年该年龄组乡城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比分别达到峰值1.74和2.38。(3)65~74岁城镇老年人中度失能状态持续时间平均是农村的1.34倍,该年龄组农村老年人重度失能状态持续时间平均是城镇的1.28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健康促进与网络拓展
    杨凡, 黄映娇, 王富百慧
    人口研究    2021, 45 (3): 97-113.  
    摘要730)      PDF (1458KB)(428)    收藏
    以积极老龄化理论和健康需求模型为研究框架,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主客观健康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健康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体育锻炼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在城乡老年人间存在差异,同时也受年龄和婚姻状况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证实了体育锻炼给老年人带来的积极社会效应,为推动体育与养老融合发展,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中国的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生活方式:低水平的“收敛”与高水平的“发散”
    张韵, 梁宏
    人口研究    2021, 45 (3): 114-128.  
    摘要760)      PDF (847KB)(182)    收藏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运用潜类别模型分析中国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类型、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变化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生活方式可以划分为生存型、健康型、混合型和风险型,生存型生活方式在中国老年人中兼具独特性和广泛性。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地位束缚”,并且其影响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在弱势地位的老年群体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的影响会随着年龄增长被削弱;在优势地位的老年群体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会抵消年龄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现象可以被概括为低水平的“收敛”与高水平的“发散”。基于研究发现对现实层面促进中国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生育数量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
    杨华磊, 吴远洋, 张思清, 张硕
    人口研究    2021, 45 (2): 47-60.  
    摘要450)      PDF (1168KB)(148)    收藏
    抑郁作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生育作为重要的生命事件会对个体老年期的健康状况产生累积影响。中国当前生育政策的放开将改变人们的生育模式,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生育数量的改变。为科学地回答生育数量如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这一关乎晚年福祉的现实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和Probit模型考察了中国老年人的生育数量对其晚年抑郁的影响。经验求证后发现,生育数量增加对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的恶化影响,在生育3个及以上孩子的老年人中尤其明显。中介分析发现,生育数量通过改变个体生理健康和子女的家庭支持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中国农村、60~70岁以及女性老年人中这种恶化作用更加突出,较晚的初育年龄、较长的生育期也对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城镇老年人上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丁志宏, 张现苓
    人口研究    2021, 45 (2): 61-74.  
    摘要532)      PDF (1243KB)(197)    收藏
    近年来,中国城镇老年网民数量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老年人上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在网络接入、网络使用、学习上网途径、上网设备等方面存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上的显著差异;城镇老年网民对网络依赖程度高,但使用单一,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交和信息搜索上,利用网络进行商业消费的比例低;城镇老年网民主要用手机上网,学习网络主要依靠自己或家人,很少依赖家庭以外的资源;个人及家庭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设备技术条件和智能产品兴趣对城镇老年人上网有显著影响。为此,建议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提升对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种类,突出社区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中的作用发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老年人受虐待的影响因素
    冀云, 孙鹃娟
    人口研究    2021, 45 (2): 75-88.  
    摘要1005)      PDF (1214KB)(249)    收藏
    利用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资料,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老年人的健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经济资本与老年人虐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老年人总虐待的发生率为2.70%,老年人主要遭受精神虐待与疏于照料。西部、农村、男性、未上过学、未工作过、独居、儿子数多、外出子女比例高、有困难子女的老年人受虐待风险更高。健康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老年人虐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中国老年人虐待发生率较低。老年人的健康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提高可有效抑制老年人虐待的发生,其中健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经济资本与老年人虐待间起中介作用。建议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与经济保障,建立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强社区老龄服务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空间理论下老年护理专业化队伍稳定性建设
    任杰慧
    人口研究    2021, 45 (2): 89-101.  
    摘要334)      PDF (1418KB)(118)    收藏
    中国老年护理人员人数少、流失率高,数量不足以满足需求,因而老年护理队伍专业建设首要是有效地留住护理人员,保证其稳定性。在此背景下,提出“家”的解释框架,把养老院“家园”象征空间的建构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之下进行分析,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3家养老机构的人类学参与观察和访谈,比较它们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性空间3重空间上的不同建构过程,阐释“家园”空间的生产对老年护理人员专业队伍稳定性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发现,养老院通过文化吸引性力量建构的归属空间和通过社会结构性优势发展的多赢空间,能有效留住老年护理人员并增进其职业认同。同时,对养老院消费空间建构提出本土化适应和改造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家庭结构变动对农村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年龄差异影响
    王萍, 潘霜, 王静, 李逸明
    人口研究    2020, 44 (6): 35-48.  
    摘要380)      PDF (1141KB)(66)    收藏
    利用专项追踪数据考察家庭结构变动对农村老年人死亡风险影响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一直为直系家庭”显著降低了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直系家庭变动为单人家庭或夫妇核心家庭”对低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在控制老年人代际支持和健康后由显著降低转为显著提升,同时显著提升了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单人家庭或夫妇核心家庭变动为直系家庭”仅显著降低了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结果揭示了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结构更迭共存时期,基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以迎合老年人多维养老需求的家庭结构变动有利于拓展其健康寿命,关注家庭结构变动下低龄老人群体的养老支持和健康发展对塑造未来高龄老人群体健康态势未雨绸缪,促进中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居家养老服务对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永梅, 李雅楠, 肖颖
    人口研究    2020, 44 (6): 49-62.  
    摘要468)      PDF (1239KB)(138)    收藏
    为科学评估居家养老服务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构建了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对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3期数据的发展趋势。得出结论,(1)使用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效应为0.315个标准分,且农村约是城市的5.5倍;(2)9种居家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总效应呈增高趋势,但在农村干预效应一路攀升的同时城市却出现了持续下降;(3)初步探索出一条科学评估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干预效应的路径。对此建议,按照城乡有别的思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规律性,对比并以此为抓手完善其发展路径和评估体系,同时从促进服务使用公平性入手提高其干预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老年人消费结构及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
    杨凡,潘越,黄映娇
    人口研究    2020, 44 (5): 60-79.  
    摘要1073)      PDF (1125KB)(670)    收藏
    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老年人在消费群体中的比重快速增加,成为日益重要的消费人群。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以科特勒消费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老年人消费结构的类型进行划分和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进行研究,并考虑不同群体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老年人的消费类型趋向多样化,并没有表现出阻碍消费升级的情况;老年人要实现从基本型向发展型消费结构的升级,受到需求要素的驱动和资源要素的影响,还需要社会网络、技术等信息渠道要素的支持;影响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存在城乡、年龄和收入水平的异质性,促进老年人消费升级需要分类精准施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杜鹏,汪斌
    人口研究    2020, 44 (4): 3-17.  
    摘要622)      PDF (533KB)(482)    收藏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但以往研究多局限于直接影响和技术中心视角的讨论,而忽略了对影响机制和老年人视角的探究。以老年人为中心,借鉴以往相关经典理论,将老年群体视为技术应用的能动主体,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何影响及如何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社区参与在此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中介作用。在现阶段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环境下,老年人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可能是一种积极选择性行为,这有助于增强老年群体的参与型资本和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建议应树立起对老年群体网络使用的新观念,积极促进老年群体能动性的数字融入,提升信息社会中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状态转移规律及风险因素研究
    刘晓婷,陈铂麟
    人口研究    2020, 44 (4): 18-32.  
    摘要346)      PDF (833KB)(247)    收藏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大多数老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衰退。基于2011和2014年CLHLS数据,采用连续时间齐性马尔科夫过程刻画老年人分年龄、分性别的认知功能状态转移规律,识别了影响认知功能状态转移的风险因素,并估算了2015~2024年10年间不同认知功能状态老年人口需求规模。中国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缺损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高龄老人中更加明显。男性、教育程度高、坚持锻炼、参与社会交往和拥有较好健康状况(自评健康好、所患慢性病数少、无功能受限和初始认知状态好)的老年人具有更好的抵御认知下降的能力。预测至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认知缺损的老年人有2785万。为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规模的预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
    唐丹,孙惠,徐瑛
    人口研究    2020, 44 (4): 33-45.  
    摘要446)      PDF (459KB)(320)    收藏
    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根据频率将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区分为不照顾、偶尔照顾和经常照顾,将抑郁水平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对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社会网络在照顾孙子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群体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行为存在差异;(2)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家庭网络、朋友网络及心理健康均有积极作用;(3)相较于经常照顾,偶尔照顾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更大;(4)社会网络在偶尔照顾孙子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高龄老年人认知能力的衰退轨迹及其队列差异
    张文娟,李念
    人口研究    2020, 44 (3): 38-52.  
    摘要568)      PDF (1244KB)(423)    收藏
    基于中国老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1899~1908、1909~1918及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过程。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持续降低,在临终前会出现加速衰退趋势。3个队列人群的认知能力衰退轨迹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进程不断延迟,较晚的出生队列的认知能力优于较早的出生队列。但是,对老年人临终前的认知能力变化的分析发现,较晚出生的队列人群临终前处于认知能力缺损状态的时间更长。此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存在强烈的异质性,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状态及活跃的行为方式的老年人在认知能力上的表现更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中国居家老年人家庭-社会照料模型
    纪竞垚
    人口研究    2020, 44 (3): 53-70.  
    摘要395)      PDF (1213KB)(336)    收藏
    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6)数据在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历程理论、机会成本视角以及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建了中国本土化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居家老年人家庭-社会照料模型。研究发现,总体上社会照料可以减轻家庭照料负担,但两者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因社会照料类型、老年人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经济资源禀赋的不同表现为或替代或补充的关系。对中国居家老年人家庭-社会照料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精准匹配社会照料资源需考虑老年人主观能动性及健康状况、照料类型、家庭经济资源禀赋等微观因素,同时当宏观层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照料政策等作用于个体行为时,需结合城乡发展实际并注重供求对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个人—环境匹配视角下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的调查
    谢立黎,陈民强
    人口研究    2020, 44 (3): 71-84.  
    摘要533)      PDF (1309KB)(244)    收藏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展基层社区治理需要重视和发挥老年群体的主体作用。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 采用2019年北京市老龄社会治理现状调查数据探讨机构能力和个人偏好对北京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67.36%的老年人具有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意愿,但其参与社区治理存在“高意愿、低参与”的状况。虽然社区组织供给能力差强人意,但与老年人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社区机构能力越强,老年人社区治理参与度越高,并且老年人对机构能力的偏好对两者关系存在调节效应。社区组织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开展社区治理活动时,可优先根据老年人看重的机构能力提高能力建设,降低制度性障碍对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制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教育的影响
    宋健,刘志强
    人口研究    2020, 44 (2): 44-59.  
    摘要461)      PDF (308KB)(521)    收藏
    婚姻状况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关系紧密,但迄今关于老年人婚姻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利用2014、2016和2018年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对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有偶可能性,且这一影响无论对混合截面数据还是对不同时期数据,都显著存在;教育对老年人婚姻状况的综合影响呈现为外显的和隐含的两个部分,通过使用中介效应检验法、Z mediation统计量法和KHB效应分解法发现,收入和养老保险因素中显著存在教育的隐含影响;教育对老年人婚姻状况的影响受到性别、城乡和年龄变量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转移与医疗支出
    高瑗,原新
    人口研究    2020, 44 (2): 60-72.  
    摘要436)      PDF (585KB)(346)    收藏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日益渐重的老龄化程度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人口老龄化都是严峻的挑战。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围绕老年人口健康与医疗支出这一主线,基于健康转移模型和两部分模型,定量分析老年人失能状况的转移概率和医疗支出的拟合值,并在未来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变动的基础上,预测各种健康状态下老年人口的规模和医疗支出趋势。研究发现:轻度失能老人拥有较好的健康维持概率,健康好转概率相对较高,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健康状态转差或死亡的概率较高;随着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加,到2035年,不同程度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将会逐渐扩大,这对医疗服务形成巨大压力,医疗支出显著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负性生活事件与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孙鹃娟,蒋炜康
    人口研究    2020, 44 (2): 73-86.  
    摘要439)      PDF (719KB)(508)    收藏
    客观认识并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为基础,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对我国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社会网络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28%的中国老年人在被调查时点的过去一年中至少经历过一项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网络、朋友网络及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增益作用,消极应对则会削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应综合发挥老年人内在应对方式与外在网源的作用,尤其是要注重家庭支持,缓和负性事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多国人口老龄化路径同原点比较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陶涛,王楠麟,张会平
    人口研究    2019, 43 (5): 28-42.  
    摘要314)      PDF (2507KB)(279)    收藏
    文章构建同原点比较模型,跨时间比较中国、法国、日本等9个国家自暴露于老龄化社会“风险”后的老龄化发展路径,并考察各国在老龄化社会“风险”存续期内老龄化的深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国老龄化发展或急或缓,都在持续加深;近10年中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已经快于日本;中日韩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顶峰并维持45%左右的高水平至21世纪末;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老龄化并不必然导致一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但多数国家高龄老人占比与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呈现出“接近死亡效应”;人均储蓄受老龄化的影响未呈现一致规律;多数国家男性劳动参与率随老龄化水平上升而下降,但部分国家的老龄化显著促进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中国高龄老人失能发展轨迹及死亡轨迹
    胡晓茜,高奇隆,赵灿,魏景明,孙雪姗,顾钰璇,甄雪梅,李园园,董恒进
    人口研究    2019, 43 (5): 43-53.  
    摘要484)      PDF (1705KB)(385)    收藏

    文章采用199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7次数据,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同时探索了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发展轨迹和死亡轨迹,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儿童期特征3个角度对失能轨迹类型归属进行解释。分析结果表明,高龄老人的失能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男性分为“低起点缓慢发展型”“低起点快速发展型”和“高起点缓慢发展型”3种,女性分为“低起点缓慢发展型”“低起点快速发展型”和“高起点快速发展型”3种。女性属于“低起点缓慢发展型”的比例低于男性。不同类型的失能轨迹和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序一致,女性的死亡率大多低于相对应类型的男性。高龄老人的居住地和职业类型对失能轨迹类型归属有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唐丹,徐瑛
    人口研究    2019, 43 (5): 54-65.  
    摘要289)      PDF (621KB)(257)    收藏
    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以非留守老人作为参照,对留守老人的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及抑郁症状的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应对方式和社会网络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应对方式和朋友网络在留守与非留守老人中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老人的家庭网络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非留守老人差;(2)积极应对可以有效缓解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消极应对则有可能增加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3)家庭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朋友网络作用不明显;(4)在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5)在非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