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流动与女性生育间隔的关系
    靳永爱,陈杭,李芷琪
    人口研究    2019, 43 (6): 3-19.  
    摘要342)      PDF (2096KB)(327)    收藏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女性流动与生育间隔的关系。以女性的流动时间和婚育时间构建女性婚育历程,探究不同的流动时点选择对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会延长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但是,进一步考虑流动时间后发现,流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生育受到流动影响最大的是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内发生过流动的女性,间隔内流动对生育间隔有直接的延长作用。但是,对于非间隔内流动的女性,流动不会推迟生育。初婚前流动和初育后流动的女性其初婚初育间隔反而小于户籍人口,二孩生育后才流动的女性其一二孩生育间隔也小于户籍人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李竞博
    人口研究    2019, 43 (6): 20-32.  
    摘要742)      PDF (282KB)(548)    收藏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区域经济具有增长潜能的标志性指标,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情况下,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保持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呈现明显的动态特征。短期内,人口老龄化在当期和滞后一期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长期效应并未凸显。进一步研究证实,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人口老龄化最大劳动生产效应的拐点位于8.65%~8.79%之间。在采用老年抚养比指标反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条件下,研究结论仍然稳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重庆市生育水平、生育意愿及生育成本
    李孜,谭江蓉,黄匡时
    人口研究    2019, 43 (3): 45-56.  
    摘要515)      PDF (1853KB)(318)    收藏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重庆样本,分析了重庆市2006~2016年间的生育水平,研究发现这11年间重庆市总和生育率有升有降,2007、2012和2016年超过1.8,分别为1.896、1.853和1.891,平均为1.61。相比较,11年间重庆市递进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83,2006~2016年间,重庆市二孩递进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0.76。文章分析了生育意愿,调查发现尽管全面两孩政策的后期效果可能会持续显现,但受多因素影响,仍有38.1%的女性打算生育孩子数少于2个,重庆市女性在生育孩子数量方面存在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内生性低生育趋势仍值得警惕。抚养成本依然是影响女性生育的主要因素。加快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创建良好的生育环境,有助于完善生育服务,提升生育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近10年来的生育水平与趋势
    陈卫,段媛媛
    人口研究    2019, 43 (1): 3-17.  
    摘要825)      PDF (4629KB)(1124)    收藏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内在总和生育率和队列生育率的估计和对比,分析中国近10年来的生育水平及变化趋势。估计结果表明,10年间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内在总和生育率的均值分别为1.65、 1.67、1.74。这3个指标逐步消除影响生育率的进度效应,从而使测量结果不断接近实际生育水平。同时,35岁以上队列妇女的累计或终身生育率均高于1.6。文章认为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基本处于1.6以上,全面两孩政策又进一步显著提升了生育水平。另外,分孩次结果显示,近年来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下降主要反映了妇女婚育年龄推迟的进度效应;二孩总和生育率的上升则很大程度上是全面两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2010年分省死亡率与预期寿命——基于各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杨明旭, 鲁蓓
    人口研究    2019, 43 (1): 18-35.  
    摘要575)      PDF (4607KB)(605)    收藏

    分省死亡率研究能更准确地描述我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度量区域之间的差异。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目前对分省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文章系统整理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六普”资料,获取了分省、分性别、分城乡的年龄别死亡数据。利用妇幼卫生监测系统分县数据,修正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利用Kannisto模型修正了高龄人口死亡率,并通过与日本1960~2010年的单岁组死亡率比较,对各省的老年死亡率进行再修正。最后,文章测算出分省、分性别、分城乡的0岁、60岁和80岁组预期寿命,并按照长寿与城乡差异水平将死亡模式分为5类。结果显示,“六普”时期我国0岁组预期寿命为74.85岁,60岁组为19.44岁,80岁组为6.90岁;各省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的差异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性别—母职双重赋税”与劳动力市场参与的性别差异
    杨菊华
    人口研究    2019, 43 (1): 36-51.  
    摘要464)      PDF (971KB)(615)    收藏
    文章借助“性别—母职双重赋税”理论框架和Heckman选择模型技术,探讨18~39岁男女两性在职场机会、过程和回报方面的差距。结果发现,性别之间、性别之内、母职与父职之间都存在差别。在职场参与的不同环节和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重税”呈现出3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就业门槛主要由性别—婚姻驱动,职场中断由婚姻—生育驱动,酬薪由性别—生育驱动。在传统观念有所强化和结构环境更为逼仄的背景下,生育政策的解缚将增加女性生育事件的发生次数,使她们面临更大的职场困境。通过家庭友好政策、企业分担社会责任、媒体广播平常育儿心态等手段来减轻“性别—母职重税”,帮助有(连续)就业意愿之人实现理想,或许可形成从“重税”到“多赢”的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
    原新
    人口研究    2018, 42 (3): 3-8.  
    摘要373)      PDF (200KB)(99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8. 中心城市在区域人力资本聚集中的作用
    王金营 李庄园 李天然
    人口研究    2018, 42 (3): 9-23.  
    摘要294)      PDF (288KB)(527)    收藏
    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多时候会依赖于区域的中心城市带动和人力资本聚集 因此,造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中心城市的这些作用,人力资本聚集是关键因素中心城市如何实现区域人力资本的聚集呢? 文章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从经济产业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探讨中心城市对区域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和路径,发现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公共支出教育医疗等水平均对人力资本聚集有着显著影响不同的中心城市在区域人力资本聚集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积聚作用为主,有的是溢出作用为主因此,心城市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既要从自身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又要兼顾城市间的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户籍身份转化会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收入吗?
    杨金龙
    人口研究    2018, 42 (3): 24-37.  
    摘要289)      PDF (873KB)(692)    收藏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系统考察了非农户籍身份转换对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户籍身份转换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经济收入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农户籍转换带来的收入优势并非均衡分布在所有经历了农转非群体之中,通过竞争机制完成农转非的人,其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优于农业户籍群体,甚至高于非农户籍出身的城镇居民,而非竞争性农转非群体则不具备这种相对优势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的结果再次表明,户籍身份转换可能仅是有利于潜在个体能力和资源禀赋较高的群体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如果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经济融合,取消农业户籍仅是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配套的福利制度改革将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普遍性与阶段性
    林 宝
    人口研究    2018, 42 (3): 38-50.  
    摘要515)      PDF (820KB)(615)    收藏
    文章利用联合国 2014 年发布的城乡分年龄性别数据,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具有普遍性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存在明显阶段性,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 3% ~ 4%10%时存在两个转折分段回归结果显示,在第一个阶段(60+人口比例<3. 5%),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城乡差异将扩大 0. 172 个百分点;在第二个阶段(3. 5% ≤60+ 人口比例 <10%),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乡差异将缩小 0. 243 个百分点;在第三个阶段(60+口比例≥10%),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城乡差异将扩大 0. 211 个百分点结合理论分析,文章提出了修正的城乡差异转变模型”,认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将经历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4 个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的比较分析—— 基于固定年龄与动态年龄指标的测算
    吴连霞,吴开亚
    人口研究    2018, 42 (3): 51-64.  
    摘要423)      PDF (3400KB)(592)    收藏
    文章采用剩余预期寿命 实际老龄依赖比等动态年龄指标,通过生命表测度老年人口与老龄化,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分析 1990 ~ 201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与采用固定年龄方法测算的老龄化结果比较研究表明,动态年龄测算的老龄化程度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均趋于下降,空间格局经历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以重庆市等为中心圈层模式的转变过程;而固定年龄度量的老龄化程度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则趋于上升,空间格局主要呈东西分异相比而言,动态年龄指标测度的老龄化更符合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反映老龄化的本质特征,揭示老龄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特征,进而有利于采取更有针对性差异化的策略积极应对老龄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人口变动基本事实和发展挑战
    吕利丹,阎 芳,段成荣,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18, 42 (3): 65-78.  
    摘要458)      PDF (763KB)(744)    收藏
    文章以 20002010 年人口普查和 201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描述我国儿童人口基本特征及其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分析我国儿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人口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包括儿童规模止降趋稳城镇儿童规模稳步增长农村儿童规模持续下降少数民族儿童占比增加无子女家庭比例增加多子女家庭比例持续降低等当前儿童生存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流动和留守儿童规模仍然巨大且城镇留守儿童规模日趋壮大儿童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凸显父母照料缺失日益严重义务教育仍面临挑战等文章最后从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福利促进儿童照料市场化改善教育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城市地区家务劳动和家人照料时间性别差异研究
    贺光烨,简敏仪,吴晓刚
    人口研究    2018, 42 (3): 79-90.  
    摘要496)      PDF (285KB)(503)    收藏
    文章基于 201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城镇夫妻工作日与休息日家务活动的时间分配模式考虑到夫妻间潜在相联的性别角色期待对夫妻家庭分工的影响,采用似不相关模型对回归系数的标准误进行校正研究发现,对于家务劳动,妻子收入贡献的增加会显著减少其本人而增加其丈夫工作日的家务劳动时间在休息日,丈夫的家务劳动时间随妻子收入贡献的增加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对于家人照料,妻子收入贡献会显著增加丈夫照料家人的时间而其本人的照料时间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均呈现明显的性别展示模式:该时间先随妻子收入贡献增加而减少,当超过约 60%,其收入贡献的进一步提高反而会增加妻子参与照料的时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社会支持与男性不育
    郭星华,肖翔尹
    人口研究    2018, 42 (3): 91-100.  
    摘要342)      PDF (834KB)(405)    收藏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到来 ,人类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健康挑战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大大增加,需要有效应对和缓解压力其中一种很重要的缓解就来自于社会支持已有研究证实社会支持与精神压力疾病三者之间存在关联,但究竟是何种关联,没有统一的结论文章借助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群体的研究,深入地探讨了者的关联设置了对照,基于假设检验和二元 logistic 回归结果分析,在高精神压力的情况下,患者组的社会支持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高社会支持度的情况下,患者组的精神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精神压力;社会支持精神压力和疾病之间是一种动态互动的关系,以此发现为基础,我们提出了 PCE 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一带一路 与波兰中国移民的演变趋势研究
    张 慧,Krzysztof Kardaszewicz
    人口研究    2018, 42 (3): 101-112.  
    摘要446)      PDF (531KB)(736)    收藏
    欧洲是中国移民数量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波兰的中国移民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变化迅速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作为琥珀之路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波兰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中企投资的增加使得波兰的华人移民出现一些新的趋势目前对于中东欧尤其是波兰的华人研究非常缺乏,文章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个案深入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以在波兰首都华沙的华人群体为例,在对传统华商群体新生代商人和专业人士外派人员以及中产阶级新移民等主要类别移民的分析基础上,试图探讨波兰华人移民群体的演变趋势跨区域流动的路径选择移民目标从经济需求向生活质量的转变,以及一带一路对华人移民动力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加强战略研究 迎接新时代人口发展挑战
    贺丹
    人口研究    2018, 42 (2): 3-6.  
    摘要314)      PDF (176KB)(61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把握人口新动态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翟振武,邹华康
    人口研究    2018, 42 (2): 7-10.  
    摘要287)      PDF (180KB)(43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8. 破解人口数据难题 构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础数据新平台
    张许颖
    人口研究    2018, 42 (2): 11-14.  
    摘要245)      PDF (181KB)(43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9. 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 基于意愿和行为两种路径的观察
    宋 健,秦婷婷,宋浩铭
    人口研究    2018, 42 (2): 15-28.  
    摘要450)      PDF (272KB)(608)    收藏
    文章利用 2016 年全国调查数据通过观察意愿意愿以及行为意愿两种路径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初婚女性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对城市初婚女性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存在同向关系且与女性意愿孩子数量无关公婆的代际影响只作用于一孩兄弟姊妹性别结构对城市初婚
    女性的性别偏好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另外儿女双全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女性相比较独生女更可能具有男孩偏好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以一孩无偏好二孩双偏好为主流意愿的城市女性中仍存在着男孩偏好的空间原生家庭父母性别偏好及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现有子女性别结构以及根据出生性
    别比指标30 多年来的变化态势分类以及现居住地省份对女性性别偏好的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改进的Lee-carter 模型的二孩生育间隔研究
    黄匡时,刘鸿雁
    人口研究    2018, 42 (2): 29-38.  
    摘要313)      PDF (862KB)(345)    收藏
    文章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3 年全国 121 个出生人口监测县的全员人口数据库采用改进的 Lee?Carter 模型将 1980~2013 年每年 20~50 岁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分解成年龄别的二孩最小间隔年龄别的二孩间隔弹性和二孩间隔的时间效应 部分研究发现二孩最低生育间隔为1.2~1.7 年龄越大二孩生育间隔的最小值越大年龄别的二孩生育间隔弹性呈现 型变动20 ~30 岁之间在平稳中波动30 岁之后45 岁二孩生育间隔弹性呈现线性增加的态势不过 45 岁之后略有下降1986~1996 年的 10 年间二孩平均生育间隔的时间效应为负但是 1980 ~ 1985 年以及1997~2013 年这两个时期的二孩生育间隔的时间效应为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城镇化和乡城转移对 未来中国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孟向京,姜凯迪
    人口研究    2018, 42 (2): 39-53.  
    摘要346)      PDF (3456KB)(490)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 中国人口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城人口转移也越来越活跃乡城人口转移不仅会带来乡城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变化还会影响乡城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乡城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水平和速度文章利用中国第五次和第
    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要素推算法估算了 2000~2010 年间乡城人口的转移规模和分年龄转移率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乡城人口转移条件下中国未来乡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来乡城会面临比较剧烈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农村总人口抚养比将大幅度上升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远高于城
    镇地区受未来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中国乡城人口转移的速度将趋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1984-2050 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估算和预测
    赵卫军,焦斌龙,韩媛媛
    人口研究    2018, 42 (2): 54-69.  
    摘要329)      PDF (1027KB)(647)    收藏
    由于学界对农业劳动力合理工日和有效工日的界定存在差别 导致用工日折算法测度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得出的结果争议也很大文章通过构建效用工日折算模型对工日折算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引入季节性指数和天气变化指数来确定合理工作负荷工日;(看齐意识”下的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确定效用最大化工日;(引入农业劳动力知识系数和农业技术指数来确定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日;(在合理工作负荷工日和有效工日的基础上确定剩余工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把农业剩余劳动时间折算成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此外该模型对 1984 ~ 2050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进行估算和预测,并在与其他学者研究比较的同时做出评价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研究
    张文娟,纪竞垚
    人口研究    2018, 42 (2): 70-83.  
    摘要364)      PDF (1075KB)(724)    收藏
    文章基于 2014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探讨了我国老年人养老规划安排的现状特点揭示了老年人群养老规划行为的内部异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普遍缺乏对老年期的养老规划和准备在少数进行过规划和准备的人群中现金储蓄仍是其最主要的经济准备手但城乡老年人群的养老规划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投资理财和土地流转各有所侧重研究还发现不同出生队列不同特征以及身处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老年人的养老规划也存在明显差别东部地区城市生队列较晚的老年人更可能提前做出养老规划老年人养老规划行为的内部差异与其所经历的社会情境有关而这些社会情境与老年人个体特征个体能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规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4.  前瞻年龄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我国医疗费用的影响
    杨 昕,左学金,王美凤
    人口研究    2018, 42 (2): 84-98.  
    摘要432)      PDF (1859KB)(647)    收藏
    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 静态的研究视角有可能夸大了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文章通过日历年龄和前瞻年龄的不同视角预测了我国 2010 ~ 2050 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并据此测算了不同视角下老年人口的卫生费用结果表明在前瞻年龄的视角下我国未来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较日历年龄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放缓且老年人口的卫生费用也将大幅降低这一研究结论的社会经济含义有二一是前瞻年龄下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会发生变化二是年龄别医疗费用取决于前瞻年龄将会节约医疗费用要使这两种社会经济含义的价值得以实现必须要从社会政策的改革入手如鼓励延迟退休年龄、转变卫生服务理念以及改革卫生服务体系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利用DCMD 模型生命表系统对六普数据中死亡漏报的估计
    李 成,米 红,孙凌雪
    人口研究    2018, 42 (2): 99-112.  
    摘要477)      PDF (1900KB)(613)    收藏
    低龄死亡概率和老龄死亡概率对估计 岁和 60 岁预期寿命有特殊意义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且涉及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众多研究表明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与老龄组死亡数据存在明显漏报并且给出了不同的修正方法以及相应的结果文章利用 DCMD 模型生命表系统根据六普数据中 60~75 岁的分性别人口数计算出老龄死亡率结合 UNICEF 的儿童死亡率和 IHME 的成人死亡率数据六普时期我国分性别的国民生命表进行重建重新计算了 岁和60 岁的预期寿命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了低龄组和老龄组死亡数据的漏报程度结果表明,“六普期我国婴儿死亡率男性为 16.41‰女性为 15.94‰相应的漏报水平为 77.3%75.5%老龄死亡概率60~89 男性 0.703女性 0.595相应的漏报水平为2.3%7.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征程
    王培安
    人口研究    2018, 42 (1): 3-7.  
    摘要285)      PDF (818KB)(56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21 世纪中国人口发展与人口研究
    刘家强,刘昌宇,唐代盛
    人口研究    2018, 42 (1): 8-20.  
    摘要312)      PDF (1423KB)(55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及其战略构想
    陆杰华
    人口研究    2018, 42 (1): 21-26.  
    摘要279)      PDF (1231KB)(91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9. 深化新时代人口迁移流动研究
    段成荣,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18, 42 (1): 27-30.  
    摘要345)      PDF (1264KB)(72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Baidu(1)
    30. 人口老龄化会阻碍 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吗?
    范洪敏,穆怀中
    人口研究    2018, 42 (1): 31-43.  
    摘要418)      PDF (1991KB)(697)    收藏
    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会阻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而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 章在检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等收入阶段跨越概率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二,人口总抚养比水平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概率,而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并不能显著降低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概率;第三,提高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加大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概率因此,中国应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弥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家庭收入 —— 对山区和非山区的比较研究
    潘泽瀚,王桂新
    人口研究    2018, 42 (1): 44-59.  
    摘要326)      PDF (2035KB)(526)    收藏
    文章在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比较山区和非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家庭收入相互作用关系异同的扩展模型,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山区人口贫困化的影响发现山区农业收入受到劳动力减少的负面影响较非山区更大;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对农业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致使农业收入减少,非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却能促进农业收入的增长;农村劳动力减少和打工汇款增加对农村非农业收入分别形成负向和正向作用,但在山区和非山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难题是造成劳动力转移对山区农业收入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这使山区农村家庭更容易陷入劳动力过度转移、生活更趋贫困化的恶性循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制度要素与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
    杨菊华
    人口研究    2018, 42 (1): 60-75.  
    摘要336)      PDF (2779KB)(914)    收藏

    文章分析近十年流动人口住房来源的变动趋势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关注更能体现安居的住房拥有和保障性住房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约七成流动人口租住私房,拥有住房的比例很低,租住公屋的比例极低;尽管流动人口群体内存在明显分层,但作为外来人”,住房方面的共性大于差异性;流入地经济越发达流动跨越的行政区域越大,拥有住房或租住公屋的概率越低,将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之路依旧举步维艰任重道远住有所居”、“共享发展等
    理念的引领下,未来需要真正从制度上消减流动人口安居之路上的障碍,扩大公租房对流动人口的覆盖率,减弱流动人口的过客感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3.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 健康与教育的影响
    丁继红,徐宁吟
    人口研究    2018, 42 (1): 76-89.  
    摘要375)      PDF (2217KB)(1289)    收藏
    伴随中国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城乡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教育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运用中国营养与健 康 调 查( CHNS)1997 ~ 2011 年六轮家庭数据,研究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和受教育情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影响的城乡差异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文章运用工具变量法构建了内生处理效应模型主要结论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尤以农村儿童突;对儿童身高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尤以城市儿童突出;对儿童体重产生显著改善作用,超重减少,尤以农村儿童突出;对儿童过去四周内的患病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也因儿童年龄群体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不生的矛盾—— —家庭资源文化价值还是子女性别?
    穆滢潭,原 新
    人口研究    2018, 42 (1): 90-103.  
    摘要390)      PDF (2852KB)(528)    收藏
    文章利用 2016 年浙江省宁波市生育决策调查数据,考察家庭资源文化规范和第一个子女性别对女性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已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中表示打算生育二孩的比例约为 20%,且二孩生育意愿存在户籍差异;女性的二孩生育决策同时受到家庭资源和文化规范的双重约束,综合考虑现有子女是否能够满足其男孩偏好子女对于自身的成本效用以及可供家庭分配的资源状况等因素决定是否生育二孩;女性的再生育决策模式存在户籍差异,其中城镇育龄妇女的男孩偏好程度较低,倾向于根据家庭资源状况进行二孩生育决策,具有理性决策的特征,但流动和农村女性的再生育决策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子女效用男孩偏好等因素对其生育决策的影响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积极应对后人口转变 努力创建家庭友好型社会
    张现苓
    人口研究    2018, 42 (1): 104-112.  
    摘要253)      PDF (2115KB)(66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老年人生理年龄的测量
    李婷
    人口研究    2017, 41 (6): 3-15.  
    摘要340)      PDF (1348KB)(906)    收藏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血检数据构建老年人生理年龄测量,并检验其有效性相对于问卷调查中常用的其他健康测量,生理年龄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1) 能全面体现个人的生理健康,是多个维度健康和死亡风险的显著预测指标。 (2) 能很好地反映中年和年轻年老人潜在的健康风险差异。 (3) 比起主观健康测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回答基准点不同而产生的偏。 (4)在测量模型的假设下,利用生理年龄可以直接消除日历年龄对健康测量的影响此外,基于分层
    线性模型的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生理年龄差异的最稳定因素队列在中国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上存在显著的分化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同质婚、交换婚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婚姻壁垒
    马磊
    人口研究    2017, 41 (6): 16-32.  
    摘要544)      PDF (1398KB)(1049)    收藏
    婚姻壁垒是测量不同社会群体通婚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社会不同群体间 的婚姻壁垒究竟有多高? 以往研究虽有涉及,但未重点讨论并进行定量测量。文章利用 2012 ~ 2013 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全国调查数据,测量不同教育水平、社会阶层地位和收入水平群体间的婚姻 壁垒状况。对数线性模型和序列逻辑斯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婚姻壁垒最高的是男大女小的传 统婚配年龄组;阶层婚姻壁垒的强度随着阶层地位的提升而增加;收入水平越高的男女双方结婚的概率越高,相比中等收入及以下群体,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内部通婚概率更高。婚姻壁垒高高竖起, 各类同质婚而非交换婚是当前社会婚姻匹配的主要模式,社会不平等通过婚姻壁垒得以塑造和延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8.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动关系再探索
    陶涛,金光照,杨凡
    人口研究    2017, 41 (6): 33-44.  
    摘要481)      PDF (1354KB)(522)    收藏
    文章利用 1982、1990、2000、2010 年 4 次中国人口普查计算数据和学者调整数据,考 察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文简称各省(区、市)) TFR 和相应年份 HDI 之间的关系,发现各省 (区、市)HDI 迅速提高、地区差异不断缩小,TFR 不断下降、地区差异也不断缩小,HDI 与 TFR 呈现负 向关系,且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对生育水平的抑制作用在逐渐降低。 进一步将各省(区、市)按生育政策 类型划分后,各类地区两变量依然呈负相关,并未出现尾部上翘或呈“反 J 型”,尽管上海、北京、天津 市在 2010 年的 HDI 已经达到 0. 788 以上的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中国目前尚未达到类似西方部分发 达国家生育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自动回升的阶段。 如果政策不调整,全国各省(区、市)生育水平随经 济社会发展还会继续下降,尚未触底,及时放开政策能有效抑制 TFR 进一步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基本事实与解释
    吕利丹,王非
    人口研究    2017, 41 (6): 45-57.  
    摘要310)      PDF (1273KB)(861)    收藏
    文章利用重庆市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描述和初步解释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特别比较父母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同住的农村儿童和流动到城市的农村儿童在在校率、教育 完成率和教育递进率上的差异。 通过使用更大的样本和更精细的儿童类型定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 解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在校率和教育递进率上,农村留守儿童最高,与父母同 住的农村儿童其次,流动到城市的儿童最低;在教育完成率、特别是初中教育完成率上,3 类儿童的相 对大小完全相反。 3 类儿童教育状况的差异随着儿童性别、父母教育程度和户籍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 同而变化。 收入效应、亲子分离效应和制度隔离效应可能是 3 类儿童教育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人力资本、阶层地位、身份认同与 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
    李飞,钟涨宝
    人口研究    2017, 41 (6): 58-70.  
    摘要307)      PDF (1314KB)(466)    收藏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人力资本、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影响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 的具体路径。 研究发现,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较低,青年农民工的意愿高于中年农民工。 阶层地位、身份 认同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阶层地位还通过身份认同产生间接影响。 人力资本对 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阶层地位、身份认同产生间接影响。 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 影响机制存在代际差异,青年农民工的意愿同时受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的影响,而中年农民工主要受身 份认同影响。 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并积极推进农民工城市的社会文化融合,以促进农民工的向上流动和城镇身份认同,从而推动农民工的永久迁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