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编辑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编委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
中国人口学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何以战略”与“以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胡湛, 孙昕
人口研究 2024, 48 (
5
): 3-16.
摘要
(
160
)
可视化
收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以国家格局来凝聚共识、融汇资源以完善老龄社会治理的重大国家实践。它是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创造性发展,二者在概念内涵及外延、行动目标与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格局和治理思路已实现转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增加了新的遵循,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框架重新审视其属性脉络与基础要件,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以优化其实施条件,强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夯实其实施机制,并有效延展和兑现其发展新动能。当前,应强化人口治理、践行“积极老龄观”、构建治理资源多元化格局以加快优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低生育率背景下的中国婚育文化观察
宋健, 刘诗雯, 唐田荣
人口研究 2024, 48 (
5
): 17-30.
摘要
(
136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近些年受到各界广泛重视,但关于婚育文化的界定及特征等基本问题还缺乏共识。借鉴文化范式及相关理论,构建婚育文化概念框架,整合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认知与实践两个维度,界定婚育文化为人们有关婚姻和生育的观念与行为以及相应的习俗与制度。综合客位分析与主位分析方法,首先观察时代变迁中的婚育文化,发现中国的婚育文化既有保持传统的强劲的韧性,也有应对现实的足够的弹性,呈现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特性;其次基于课题组收集的2024年全国“婚育文化观察笔记”资料,观察青年视域下的婚育文化,发现婚育文化的内在机制已有所改变。结合当前的低生育率现象,提出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应遵循历史维度上的连续性和现实维度上的统一性两个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农村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的多层影响因素——基于安徽农村老年人追踪调查的分析
李树茁, 郭锦, 王婕
人口研究 2024, 48 (
5
): 31-49.
摘要
(
51
)
可视化
收藏
多重慢性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反映了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时维持健康生活的内在能力,研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采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开展的“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的第七期(2018年)和第八期(2021年)数据探索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及其变化的多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四成以上农村老年人患有多重慢性病;年龄较轻和子女数量较多的老年人的韧性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锻炼频率、健康自评、社区养老机构和生态环境无论在截面还是纵向变化中均对多重慢性病老年人韧性产生影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增加能提高老年人韧性上升的可能性。鉴于此,需要以预防代替预后,以主观推动客观,提高适老化建设和老年服务水平,以提高老年人晚年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从长寿大国迈向长寿强国:基于百岁老人的中国长寿水平分析
杜鹏, 吴赐霖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3-19.
摘要
(
675
)
PDF
(1388KB)(
302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长寿水平时,百岁老人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常被忽略。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百岁老人比例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大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向长寿强国迈进。中国东部地区的百岁老人数量最多且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生活在城镇的百岁老人数量超过农村,70.4%的百岁老人都是女性,绝大多数民族百岁老人的数量和比例均有所提升但各民族间仍存在差异。中国要实现从长寿大国到长寿强国的跨越,必须依靠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在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精神文化和环境保护领域综合施策,推动中国的长寿时代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
张震, 李强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20-34.
摘要
(
2704
)
PDF
(2148KB)(
34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将迎来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人口死亡高峰。数理人口分析显示,人口死亡高峰的演化取决于3个相互交织的人口因素:(1)历史出生数变动对死亡数变化起着主导性作用;(2)存活率提高会扩大老年人口基数进而增加老年死亡数;(3)死亡率下降有削减人口死亡高峰的作用。由于这3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出生队列和年龄的死亡数的影响不尽相同,因而年龄别死亡数呈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而年龄合计下各年龄死亡数的波动互有抵消,最终使得总死亡数的变化相对平滑。尽管老年死亡数增长是人口转变的自然结果,但是中国人口死亡高峰来势迅猛、规模庞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构成严峻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尽早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代际财富流理论的拓展研究
陈友华, 杨慧康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35-51.
摘要
(
327
)
PDF
(1315KB)(
111
)
可视化
收藏
考德威尔从微观家庭角度提出了代际财富流理论,认为家庭经济关系变革尤其是家庭内部代际财富流方向变化导致了生育率转变。该理论无疑具有独创性,但存在应用性与解释力问题。在代际财富流理论所描述的经验事实基础上,尝试将其核心概念和最关键命题操作化,并借助国民转移账户(NTA)项目提供的指标体系与数据,对其理论进行拓展。研究发现,将公共层面的代际财富流引入,可形成不同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的6种组合类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公共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发生了变化,导致广义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经历由向下到向上的转变;广义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变化受到人口结构和年龄别平均转移量的影响。拓展后的解释框架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代际财富转移和生育率转变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中国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胡耀岭, 徐洋洋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22-39.
摘要
(
409
)
PDF
(1344KB)(
148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20年各种统计年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相关数据,构建劳动力素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中国未来名义劳动供给量与有效劳动供给当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 7.447亿人降至2050年的5.659亿人,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虽然高于名义劳动供给量,但受限于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的持续缩小,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7.529亿人后开始下降,并于2050年降至6.431亿人;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亿人以上,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长期来看,充分发挥人口质量的抵补效应离不开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需要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使用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靳永爱, 胡文波, 冯阳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40-55.
摘要
(
1854
)
PDF
(1279KB)(
659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口老龄化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10年到2022年,50~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从11.1%、4.9%快速提升至73.5%、54.5%。随着互联网在中老年人中快速普及,迫切需要借助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的最新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时长适中,内部异质性强;中老年上网者面临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教育有所欠缺,网络安全素养有待提升;适度使用互联网对中老年上网者的健康老龄化和主观福祉均有积极影响。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参与,创建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人工智能、劳动力需求与人力资本投资
刘甲楠, 邢春冰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68-84.
摘要
(
461
)
PDF
(1296KB)(
16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工具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如何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别产生了替代和互补效应;工业机器人使用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进一步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其对低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替代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大学本科入学概率,对高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显著提高了个体的高中和大学本科入学概率,二者都抑制了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人工智能普及有助于促进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人口质量和缓解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影响。建议完善职普融通的教育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
吕利丹, 梅自颖, 李睿, 李姝, 阎芳, 王旭,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103-117.
摘要
(
2744
)
PDF
(1278KB)(
1407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吗?——基于使用差异视角的考察
杜鹏, 罗叶圣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3-20.
摘要
(
776
)
PDF
(1325KB)(
304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存在鲜明的内部差异,不同互联网使用方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从类型学视角切入,使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不同互联网使用类型对其社会适应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提升程度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类型而异;全面型老年人从互联网使用中受益最多,社交-新闻型老年人受益最少,但与社交型和社交-文娱型老年人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接入互联网的老年人中,互联网使用类型层次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之间存在“J形”关系;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老年人能够更多地受益于互联网使用。应结合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精准施策,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以推动数字包容老龄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2010~202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地区差异
张文娟, 陈露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21-34.
摘要
(
451
)
PDF
(1231KB)(
411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水平持续下降,工作预期寿命稳步缩短,非工作预期寿命延长;这些变化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男性和农业发达、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需要面对工作预期寿命更长而晚年闲暇时长更短的双重劣势;各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工作余寿在余寿中的拓展模式可以分为“安逸型”“劳逸结合型”“高负担型”“低负担型”“限制型”5种类型,所属类型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劳动意愿、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紧密相关。政府和社会在为农村老年劳动者赋能的同时,应该为其提供设计合理、保障有力的经济安全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传统人口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之局限与未来展望
王雪辉, 彭希哲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65-77.
摘要
(
298
)
PDF
(1216KB)(
214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中国人口变迁凸显出种种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许多传统人口学的概念、指标、理论都难以精准地分析和诠释中国人口发展的现实。传统人口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部分指标的时代性明显不足以及尚未有效本土化,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和家庭研究领域的指标均为此类局限性的典型代表。中国式现代化和快速的人口转变为人口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场景,当代中国人口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在继承传统人口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以延续人口学的长期发展轨迹,同时遵循时代性、本土化、拓展性和国际化的理念,对传统人口学指标体系和理论框架进行改良或创新,不断推动中国人口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为世界人口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91-106.
摘要
(
713
)
PDF
(1325KB)(
559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 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后人口转变期中国家庭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2010~2020年CFPS数据的研究发现
牛建林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3-17.
摘要
(
566
)
PDF
(1286KB)(
529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不少研究发现,父母生育年龄过晚不利于子代健康发育。在后人口转变期,日益普遍的晚育行为如何影响子代健康还有待考证。利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系统检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出生时健康禀赋和成长过程中多维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过晚生育会显著增加子代出生体重偏低的风险,对子代成长过程中的体格发育和综合自评健康均具有不利影响;相应影响机制既包括先天因素导致的初始健康劣势及其长期不利健康效应,也包括后天家庭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多维作用。在人口负增长形势下,重视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对于强化年轻人婚育决策的健康理性意识和提高全社会健康资本积累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人口高质量发展、新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
于潇, 王琪汇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59-73.
摘要
(
436
)
PDF
(1282KB)(
384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既包括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也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基于人格三层次理论构建非认知能力综合分析框架,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特征等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者情绪稳定性、尽责性与开放性人格特质评分较高会实现更大的外在职业成就,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与开放性人格特质评分较高会收获更高的内在职业成就;成就感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劳动者外在与内在职业成就;劳动者勤奋心得评分较高会收获更高的内在职业成就。此外,非认知能力通过职业匹配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也通过增加职业投入、积累社会资本影响职业成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中国的低生育率及省际差异:基于生育指数的观察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74-87.
摘要
(
902
)
PDF
(1379KB)(
968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1990~2020年中国的婚育推迟: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
张现苓, 盛亦男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88-101.
摘要
(
1153
)
PDF
(1695KB)(
1536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不同人群婚育推迟的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提高,初婚推迟在城乡普遍发生但并不同步,2000~2010年城市初婚推迟快于农村,2010~2020年农村初婚推迟加快,导致城乡差距先拉大后缩小;受教育程度提高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其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在推迟男女两性初婚时间的同时,降低了男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曲线的峰值向右向下移动,城市育龄妇女生育峰值年龄推迟更快;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断提高,2000~2010年生育推迟速度快于2010~2020年;各孩次平均生育年龄均不断推迟,其中,一孩和二孩生育推迟更明显;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生育支持政策何以有效:性别平等视角下的27国生育支持政策组合与生育率反弹
张洋, 李灵春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3-19.
摘要
(
1376
)
PDF
(13910KB)(
531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生育水平长期提振乏力,借鉴世界低生育率国家总和生育率反弹经验并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势在必行。以27个低生育率典型国家为例,在构建追踪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生育支持政策组合对总和生育率反弹的影响以及性别平等发展水平对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支持“男性单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支持“双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更有利于总和生育率的提升;经济支持政策与总和生育率之间有稳定的正向关系,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提升效果受到性别平等发展水平的调节;在性别平等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组合,并深度思考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情景,营造性别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谁更需要生育政策支持: 角色冲突视角下的 生育率下降与职业结构优化
杨慧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20-34.
摘要
(
545
)
PDF
(13156KB)(
355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不同职业类型女性活产子女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职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分职业类型女性平均活产子女数与职业女性总体平均活产子女数“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女性职业结构的优化有关;不同职业类型女性的平均活产子女数及其增幅差异显著,其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最少且增幅最小,其未能实现的生育数量最多,生育对其工作与家庭相互冲突的影响最严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既是最需要生育政策支持的群体,也是最有潜力提高生育水平的群体,相关生育政策应加强对此类职业女性的支持力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1980年代以来中国分地区死亡水平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医疗设施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期协同作用
李婷, 闫誉腾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35-50.
摘要
(
473
)
PDF
(14373KB)(
245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分地区死亡水平差异及其演变趋势是理解中国死亡和健康转变的重要手段。借助经对数二项法修订后的第三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省死亡数据以及各来源分省统计数据,考察中国分时段、分地区不同年龄段死亡水平的变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近40年中国的死亡水平持续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地区间婴儿死亡水平差异趋于缩小、老年死亡水平差异趋于扩大;随着流行病学死亡模式的转变,中国死亡水平下降的动力机制已由以医疗设施投入为主要推动力转向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推动力,地区间死亡水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区动力机制变迁的阶段性差异所导致。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成为推动中国地区间死亡水平收敛的主要力量,未来应在巩固已有医疗设施投入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年龄、时期和队列视角下中国女性的终身人工流产水平——基于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分析
吕利丹, 陈一迪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51-66.
摘要
(
382
)
PDF
(14026KB)(
184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人工流产的研究大多从时期视角展开,缺乏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数据中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终身怀孕信息展开分析,采用APC分层混合效应模型分离出影响女性终身人工流产水平的时期、队列和年龄效应。研究发现,在时期效应上,中国女性的人工流产水平呈现出波动性特征,生育政策调整和生殖健康服务发展对其有重要影响;在队列效应上,人工流产的数量选择机制和性别选择机制在不同出生队列的女性中产生分化;在年龄效应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出生队列女性的人工流产年龄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和规律性。建议继续完善生殖健康服务,减少非意愿怀孕,促进性别平等,重点关注经历过人工流产的中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居住条件对中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
侯建明, 张培东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67-81.
摘要
(
472
)
PDF
(12006KB)(
310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的持续攀升,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与之伴随的老年人抑郁状况也越来越突出。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数据,通过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门槛回归的计量方法,探讨居住条件对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有效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居住条件的改善能够显著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且结论具有稳健性;老年人抑郁程度越高,居住条件改善的效应越明显;居住条件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其对64岁以上老年人的影响相比60~64岁老年人更大。为此,加快城乡老年住房改造、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适老化程度是缓解老年人抑郁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基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视角的分析
穆滢潭, 龙飞, 原新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82-97.
摘要
(
761
)
PDF
(14353KB)(
302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8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构建了健康老龄化指数(HAI1和HAI2),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明显优于农村老年人,这主要是由于城镇老年人在童年期家庭背景、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具有优势;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弱化,呈现“收敛效应”,并且这一模式在连续出生世代中的效应也变得更弱,这主要是由于与早期世代相比,新世代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大幅度下降。应完善健康老龄化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并注重老年群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劣势累积效应,确保健康老龄化水平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超前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城乡融合视角下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差异与长期趋势:1960~2018
杜永潇, 董浩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98-113.
摘要
(
878
)
PDF
(15063KB)(
399
)
可视化
收藏
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出发,系统比较1960年以来基于夫妻户口类型划分的4类城乡婚姻的教育地位匹配模式及其变化趋势。通过运用rankrank相关系数和“交换指数”反事实分析等前沿方法,整合分析2003~2018年间各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项全国代表性大规模社会调查数据所包含的81756对夫妻,发现中国婚姻匹配模式长期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双方均为城镇户口的夫妻的教育地位同质性程度远高于一方或双方为农村户口的夫妻,而高等教育人群的婚姻匹配行为是塑造该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跨城乡户口通婚的夫妻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非对称的户口-地位交换模式,长期面临双方相对优势无法互补的困境。这些发现反映了城乡社会发展长期失衡对婚姻匹配模式的深远影响,对探讨促进城乡融合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宗族文化对流动人口城市创业的影响
盛亦男, 尚佳佳, 郑浩冉
人口研究 2023, 47 (
4
): 114-128.
摘要
(
398
)
PDF
(13993KB)(
217
)
可视化
收藏
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宗族文化不仅在流出地产生深远影响,还在流入地持续影响着流动人口的行为决策。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数据,使用Probit模型考察宗族文化对流动人口创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出地宗族文化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创业概率,其通过形成家乡社会网络和构建社会信任模式影响流动人口创业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文化促进流动人口选择生存型创业,但是会损害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效果,城市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宗族文化的作用。应利用家乡网络社会组织平台,构建超越宗族内部信任的一般信任文化,积极探索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和正式制度优势互补的作用机制,帮助流动人口进城创业并实现创业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对中国“未富先老”判断的新考察
林宝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3-16.
摘要
(
828
)
PDF
(12760KB)(
299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回顾“未富先老”判断产生以来的各种争论以及总结“未富先老”的不同内涵和判断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直观的判断标准——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发展水平一致性指数。以此标准可以把世界各国(地区)分为3种类型:未富先老、老富基本协同、富先于老。基于《世界人口展望2022》和《人类发展报告2021/2022》中的相关数据对1990年以来中国“老”与“富”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在1990年代就一直处于“未富先老”状态,但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改善。以人均国民收入代表“富”来分析中国“老”与“富”的关系能够发现,中国刚刚走出“未富先老”状态,进入“老富基本协同”状态;以人类发展指数代表“富”来分析中国“老”与“富”的关系则发现,中国正处于从“未富先老”状态向“老富基本协同”状态过渡的临界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中国“生产性老龄化”的健康绩效研究
陈璐, 王璐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17-32.
摘要
(
542
)
PDF
(13492KB)(
167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选取老年人帮子女做家务、照料孙子女、工作等9项活动构建代表“生产性老龄化”的综合指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科学识别中国“生产性老龄化”的健康绩效。研究发现,参与“生产性老龄化”活动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这一效果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当“生产性老龄化”活动的参与频率为低程度和中等程度时,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提升效果更好,但从心理健康层面来看,当帮子女做家务和工作的频率为中等程度时,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生产性老龄化”活动参与数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呈倒U形分布,同时参与2~3项“生产性老龄化”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提升效果最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生产-消费”视角下中国老年人口分类、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王永梅, 张冬霞, 曹杨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33-48.
摘要
(
508
)
PDF
(12330KB)(
227
)
可视化
收藏
站在“生产-消费”复合属性视角下对中国老年人口的特征进行“盘点”,采用潜类别模型和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对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消费”视角下中国老年人口分为健康撤离型、需求突出型、生产贡献型和贡-需交换型,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区域差异。2018年,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口在为家庭或社会贡献生产性价值,约有1/5的老年人口需要家庭或社会服务,中国正处于老年人口红利窗口期;66岁是老年人口生产贡献性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9岁之后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开始普遍;老年人口“生产-消费”行为与地理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退休年龄改革和构建“养为并重”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人口条件比较——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视角的分析
李龙, 贾墨晗, 金光照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49-62.
摘要
(
674
)
PDF
(11969KB)(
236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出发,聚焦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人口条件,对同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印度目前在发展水平上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与中国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上比较时,其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程度高于中国、相应时段长于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大幅低于中国,印度劳动力规模在21世纪前半叶都不会超过中国,中国可凭借较高的劳动参与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劳动力大国的地位;中国在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上的比较优势极为明显。中国进入人口与经济总量“双第二”的阶段后,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时,尤其要把人力资本存量优势等,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参与率的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对促进就业和环境治理的影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的分析
昌敦虎, 李明奎, 原佳倩, 周继, 马中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63-77.
摘要
(
406
)
PDF
(13183KB)(
150
)
可视化
收藏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论断在理念层面、事实层面和政策层面都为资源型城市统筹人口发展与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政策的主要导向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人口发展成效相对优于绿色发展成效;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转型相比,绿色转型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资源型城市促进就业政策与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降低了对财政支出的依赖性,并强化了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人口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协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政策优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带动人口发展,形成“就业优先”与“生态优先”相互促进的内生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78-93.
摘要
(
1540
)
PDF
(13276KB)(
488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 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中国老年抚养比再估计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再审视
代志新, 杜鹏, 董隽含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94-107.
摘要
(
834
)
PDF
(10645KB)(
315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分析。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将加速推进,走向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养老负担也将随之不断加重。同时,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质量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将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与年龄指标相结合、以人力资源总量替代人口数量估算的老年抚养比低于传统计算方式下的老年抚养比,且其提升速度也相对较慢,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可能不会如以往预期的那样加速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需要用更加全面和适当的指标来衡量,以明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不同受教育水平人群的无残损预期寿命——基于沙利文法的贝叶斯拓展
王晓军, 黄子航, 秦澄莹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108-120.
摘要
(
476
)
PDF
(10898KB)(
169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截面数据,利用沙利文法的贝叶斯拓展研究中国50岁及以上不同受教育水平人群的预期寿命、无残损预期寿命、残损生存期及其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人群的预期寿命和无残损预期寿命越长;受教育水平越高人群的无残损预期寿命在预期寿命中的占比越高;在相同的受教育水平下,女性比男性活得更长,但女性的无残损预期寿命比男性更短、残损生存期更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低龄和男性人口身体功能的改善有更大的帮助;从时间趋势看,2013~2018年,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的预期寿命增速超过无残损预期寿命增速,存在残损扩张现象。提高人群的受教育水平能有效减缓身体功能障碍的扩张速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人口空间集聚对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个城市群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人口研究 2023, 47 (
3
): 121-128.
摘要
(
680
)
PDF
(10744KB)(
310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从全球人口变化看中国人口负增长
郑真真
人口研究 2023, 47 (
2
): 3-10.
摘要
(
1304
)
PDF
(7200KB)(
328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人口在近一个世纪中先后经历了死亡率下降、规模高速增长、生育率下降、规模增速减缓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人口变化与全球人口变化大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历程在时间上大大压缩,在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前后,快步进入老龄社会。低生育率、人口低增长或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全球在21世纪将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需要尽快适应人口新变化,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各种新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中国人口负增长:特征、挑战与应对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研究 2023, 47 (
2
): 11-20.
摘要
(
1893
)
PDF
(9308KB)(
417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从人力资源总量视角分析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李稻葵, 厉克奥博, 吴舒钰
人口研究 2023, 47 (
2
): 21-30.
摘要
(
1173
)
PDF
(8660KB)(
312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时,中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引发了广泛的焦虑。打破人口焦虑,亟须在理论认识上正本清源,认识到人力资源总量而非人口总量才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国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中国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2050年的人力资源总量将相当于2020年16.44亿人的人口当量。因此,应积极推行相关务实政策,提升和利用好不断增加的人力资源,助推中国经济长期稳步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三型”转变 有效应对人口负增长
葛珺沂,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23, 47 (
2
): 31-38.
摘要
(
613
)
PDF
(7473KB)(
193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负增长新阶段,人口负增长形势将保持常态化,且这一阶段的人口变动将呈现诸多新特征。身处历史拐点,首先需要全面把握人口发展整体态势,理性对待人口负增长。同时,应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向”质量型、配置型、开放型”转变:优化人力资源开发导向,不断挖潜人口质量红利;顺应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历史趋势,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放眼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着力集聚海外智力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从人口安全视角完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贺丹, 刘中一
人口研究 2023, 47 (
2
): 39-47.
摘要
(
812
)
PDF
(8610KB)(
242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安全概念作为新时代人口发展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人口学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的实践、阐释和丰富。人口安全不仅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人口领域的直接体现,而且对政治安全、国防和地缘安全、经济社会安全、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中国人口发展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纳入人口安全的视角,从促进人口发展和维护人口安全两个维度共同发力:一是在人口发展战略中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加强人口监测预测预警,防范各类人口风险;三是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实施应对少子化国家战略;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五是完善人口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家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4页
共122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